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稅改案、美國牛肉案成為臺灣社會高度關注的兩大焦點議題,臺行政機構負責人陳衝21日向全體行政團隊下達禁令,要求在政策尚未形成前,“不能對外講結論”;官員解釋,經過行政機構會議拍板定案後,才會形成最後決策,在決策形成前的討論階段,對外發言應謹慎,才能避免誤解。
陳衝領銜的行政團隊上路至今僅兩個多禮拜,包括臺當局財政機構負責人劉憶如拋出證所稅、資本利得稅引發議論,“農委會主委”陳保基美牛談話也被“立委”質疑是失言;人士認為,還好最近有林書豪、鳳飛飛搶版面,“幾個政治議題都被壓下來,才沒有燒起來!”
不過,新“立法院”24日即將開議,陳衝將率行政團隊列席報告並備詢,這場重頭戲被視為陳團隊的第一場硬仗,包括黨籍“立委”孫大千也公開提醒行政團隊應謹言慎行,官員隨意發言都會造成負擔。
據轉述,馬英九19日晚間與“立委”餐敘時也希望行政官員上緊發條,多下鄉體察民意,且政策確定前應慎言;包括馬英九本人、行政機構負責人都擬定下鄉homestay計劃,強化與民眾互動。
陳衝21日視察財政主管機構時也認同政務官“慎言”的觀點。他說,稅制改變對資本市場很敏感,學術討論過程很健康,若以官員來講,政策如果沒有確定以前,就不要去講結論,這是一個正確的說法。
行政機構官員解釋,政策形成前“發言要謹慎”,但只要政策形成後,政務官應該勇於替政策辯護,外界若有錯誤意見,各部會也要第一時間澄清說明,避免積非成是;官員舉例說,陳保基參與三立大話新聞節目“很有勇氣,不應苛責。”
至於政策形成前的“慎言”、政策形成後的“勇於辯護”如何實際執行?官員坦言,兩者尺度拿捏確實很不容易,各“部會首長”只能憑專業發言,行政主管機構很難強制要求“部會首長”“哪些該講、哪些不該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