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吳念真:我的人生沒有計劃 唯有認真(圖)

2014年12月24日 13: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吳念真:我的人生沒有計劃 唯有認真(圖)

   吳念真/《中國時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臺灣導演、作家吳念真22日在臺北市立大學演講,講題為“人生路途廣——沒有計劃、唯有認真”。

  據報道,吳念真以自身經驗勉勵年輕學子:“人生沒有計劃,唯有認真。”他同時向大家提出挑戰:“我們(這輩人)是應該交棒了,但是你們準備好了嗎?”

  日記練創作 成小妹廁所讀本

  吳念真表示,早年因家庭與社會環境條件不佳,他時時提醒自己在職進修,到臺北工作2年後,他就與僱主商量,晚上撥出時間到夜校就讀,進修完成高中學歷,當兵回來後又進入大學會計係進修部就讀,“那時候我就想只有唸書可以改變我的人生。”

  從持續進修感受人生微光的吳念真,即使在軍中也不忘讀書,“當時我為了修煉自己文本創作的能力,每天寫很長的日記,訓練自己說故事。”

  吳念真說,當時的天氣、感受、朋友和軍隊的種種都成為他日記的題材,“當兵2到3年下來,我累積了厚厚兩大本。”吳念真打趣地說,自己的日記後來成為妹妹上廁所時的小說和讀本。

  談到現代年輕人所學常與志趣不符的狀況,吳念真直言,“如果所學不適合自己,要趁早轉係,寧可浪費2年,也不要浪費一輩子在沒有興趣的事情上。”他語重心長地說,“一定要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不要勉勉強強,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都痛苦。”

  “我的人生沒有計劃,但是每個機會都認真地把握住了。”吳念真是礦工之子,初中畢業後,一開始先到學校當工友,“當時辦公室是磨石子地板,拖起來費時費力,後來我想到打蠟,可以讓地板好拖又光亮,因此利用假日到學校無償加班。”

  多付出一點 能獲得更多

  吳念真形容,難忘星期一上班時,長官看到地板傻了眼的神情,雖然沒有多說什麼,月底卻默默幫他加薪,“我只是希望標準比別人高一點,多付出一點,就會有不一樣的東西長出來。”

  吳念真把同樣的拼勁帶到軍中,3年的軍旅生涯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重要養分,“那3年我彷彿成長了20年。”

  吳念真服的是3年兵役,又抽到去離島金門,服役期間幾乎無法回臺,但他卻發揮拼戰精神,“也許是媽媽訓練得好,我把自己區域碉堡前面的路掃得特別乾淨。”因而獲得營長青睞,掌管部隊行政事物,也得以接觸充滿“故事”的士官長。

  這群隨國民黨到臺灣,在臺無親無故的老兵,是阿兵哥眼中的魔鬼士官長,與同袍之間有許多磨擦,吳念真更經常與之爭吵,“但是吵著吵著,我卻和他們建立很深厚的情感,變成無話不談的朋友。”

  吳念真曾聽一個極兇的士官長談起自己的故事,原來士官長不到20歲就被抓入伍,當時老婆抱著孩子送行,“他跟我說,自己離家前印象最深的一幕,是看到小孩子的腳在晃,老婆卻被別人推走,而他永遠記得孩子腳上穿的是,繡著老虎花紋的小鞋。”

  “那麼粗魯的一個人,卻有那麼深刻的感情。”吳念真說,這個場景就像是小說、電影會出現的情節,令人鼻酸動容。

  吳念真坦言,每個人的人生經歷有限,能有多少可說、可講的故事?但若是願意聆聽別人的故事,他人的生命經驗也能變成自己的故事。

  “這些工作對我來說都是意外,我何其有幸可以遇見這些人,我也努力把握每個關鍵機會,誰也沒料到我日後會成編劇,因此這些故事都是滋養我的養分。”

  想說動人故事 投身編劇

  提起自己的創作之路,吳念真表示,除了對文學的熱愛,還有許多有趣的天時、地利與人生機運。

  吳念真笑說,自行編印的第一本書,竟然是在軍中誤打誤撞成刊的“黃色書刊”,當時已經是老兵的吳念真,一次一時興起,跟長官借了從各部門沒收的外國情色雜誌,雖然養眼的圖片都被剪光,只剩下文字,但他想以此來練習英文。

  本來只是用來打發時間,沒想到一讀之下如獲至寶,許多文章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投稿,分享自己的獨特經驗,好學的吳念真便拿出字典來逐字翻譯,“我自己又加油添醋一番,變成一篇篇生猛故事。”

  後來,吳念真將這些譯作印刷成刊,還捉弄那些士官長,說看完要考試,“一開始他們罵得要死,後來下午馬上問我‘下集呢?’”

  不過,真正影響吳念真從文字走向影像創作的人,則是他的父親,“那時候我已經寫了很多小說,但是每次給爸爸看,他都睡著,我開始想怎樣能夠引起他的興趣?”

  隨後吳念真發現,當時以瑞芳礦工故事為主題的影片《芬芳寶島》,在礦工間發生極大迴響,甚至引起罷工事件,他震撼于影像的力量,從此立志投入此行。

  “後來徐進良導演找我寫劇本,我創作了人生第一個劇本《香火》。”吳念真把握住這個機會,下了極大工夫,當時2萬5千字的稿子他來回修改8次,實際寫了近20萬字,這樣“耐操”的精神也讓他得到電影公司青睞,延攬他當編劇,讓吳念真正式踏上編劇之路。

  “因為你多下些工夫,人生就莫名其妙移動到另個角度,且因為有趣,就一直繼續做下去了。”

  說故事要訣 讓別人聽懂

  吳念真之所以成為“臺灣最會說故事的人”,來自他長年傾聽與同理別人的能力,“傾聽別人的故事,吸收成為自己的養分;用對方聽得懂的方式說話”是他的不二要訣。

  當兵時,吳念真接下大家引以為苦的行政職,管理部隊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餉薪等雜事,因此他與最難搞的老士官長接觸,不過他以真心和時間贏得他們的友誼,因此讓他聽了很多身世飄零的故事,成為他作品中深沉的人性底蘊。

  “我認為講話很重要,要用對方可以理解的方式講故事。”後來擔任編劇,吳念真一樣是藝術、商業片無所不接,因此他和各類型導演合作,也接觸不同的片商,建立自己五湖四海的人脈。

  “過去臺灣拍電影的老闆很多都是流氓,沒人會看你的企畫劇本,你要直接講給他們聽。”因此,吳念真自嘲自己不是最會說故事的人,而是“全臺灣受最多壓力去講故事的人”,“導演會給我壓力,因此我學會用對方能聽懂的方式說故事給他們聽。”

  談到為什麼可以跟不同的人打成一片,合力創作,吳念真說,“大概是我的個性吧,我覺得人生苦短,什麼都要去嘗試,因此我會接觸不同的導演,跟各行各業的人交朋友。”

  “每一個人背後都有一個故事,多認識一個人,就是生命留下來的印記。”吳念真說,自己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成就,人生到最後,他希望可以告訴孫子,“你的爺爺不管走到哪,人家都對他很好,他也對每個人都懷抱著興趣。”

  因此,吳念真對兒子的期許除了健康、樂觀、幽默以外,也期望兒子有“很多朋友”,“當你有很多朋友時,就不會覺得寂寞,也可以聯合朋友的力量完成很多事情。”吳念真停頓了一下,“不知道耶,有朋友,要完成什麼好像容易一點點。”

  談交棒:不干預孩子人生

  22日演講現場,有聽眾談到是否將交棒給兒子吳定謙,吳念真維持一貫開明的態度說,“不干預兒子的人生,即使他成為創作者,也一定不能重復父親的老路。”

  很多人以為吳念真的兒子吳定謙選擇讀戲劇系,是受到他的影響,但其實吳念真對兒子走哪一條路,沒有意見,也不干涉,“我認為兒子是獨立的個體,他選擇什麼路與我無關,我只負責提供他健康而正常的成長環境。”

  談到新世代的未來,吳念真認為新世代對未來的選擇比以前多,但是挑戰更大,“現在的年輕人壓力比我們當時大,不僅要面對島內的競爭,還要面對對岸13億與世界各地年輕人的競爭。”

  吳念真勉勵年輕人,“現在大學已經變成基本教育,如果要贏過別人,需要更專注在工作上,如果不能達到同齡的1%,領一般薪水也是常態。”

  不過吳念真也以對兒子的期許勉勵聽眾,“我不期待兒子變成多了不起的人,只希望他健康、樂觀、幽默,還有‘很多朋友’。”

互動社區
熱帖| 博文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