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文化科教

臺灣統派陳明忠書寫無悔人生

2016年04月19日 08:28: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圖為陳明忠在新書發佈會現場。

  “常有人對陳桑感嘆說,你的人生很傳奇。他其實不大喜歡這個詞,說我又不是黑道,什麼傳奇?陳桑選擇了這條路,考慮到冷戰後兩岸的歷史處境,這條路就是要提著腦袋走的。”近日,在北京舉行的臺灣社會運動家陳明忠回憶錄《無悔》(簡體版)新書發佈會上,責任編輯李娜說。

  在回憶錄的封面上,這位知名“統左派”(統派加左派)領袖蹙眉沉思的頭像旁立著兩句話,“‘二二八’事件當事人”、“臺灣最後一個政治死刑犯”。穿越歷史風雲,活動現場被眾人尊稱為“陳桑”(日語發音)的耄耋老人陳明忠,在回憶過往時依舊飽含激情。

  “改變我一生的事發生在高雄中學,那時我第一次意識到自己不是日本人,而是中國人。”在受日本同學歧視欺淩、被罵作“清國奴”後,陳明忠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從此走上反抗之路。

  日據時代出生的陳明忠除了反對殖民統治,還將受壓迫的經驗推己及人。作為地主的兒子,陳明忠有感於家中佃農的卑微處境,產生了階級意識,並最終“背叛自己的階級”,追求社會主義理想。

  由於國民黨接收臺灣時的劣政及“二二八”事件,許多臺灣青年拋棄國民黨的“白色祖國”,走向共產黨的“紅色祖國”。陳明忠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回憶錄中寫道:“日據時代反日,光復後反國民黨,這樣的年輕人都是時代的先覺者。那時,懷抱理想就是掉腦袋的事情。”

  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件爆發,陳明忠加入“二七部隊”,後擔任敢死隊隊長,在槍林彈雨中完成自己的成人禮,並隨即加入共產黨在臺灣的地下組織。1950年白色恐怖期間,陳明忠被捕。十年後出獄,他憑藉優異的化學知識,在制藥廠工作並升任廠長。1976年再度被捕,原被判處死刑,後經多方營救得以減刑,並在入獄11年後保外就醫。

  二度入獄時,陳明忠受盡折磨。負責審問的人事後告訴他,一般人都扛不住第二輪刑訊,不管讓說什麼都會認。第三、第四輪刑訊只在陳明忠身上用過,而他是“警總有史以來頭一個”四輪之後還不認罪的人。陳明忠在書中說,他在百般受虐中體會到,只要精神沒有崩潰,肉體上的痛苦是可以忍得住的。

  在上臺發言時,陳明忠蹣跚的步履不只訴說著歲月,還透露他遭受酷刑的訊息。雖膝蓋被酷刑所毀,他的步邁依然堅定。演講過程中,輪椅上的陳明忠還特意展示預先準備的材料——一本雜誌的封面和內頁,另有印製好的一疊文檔。“除了高喊‘共產黨萬歲’,他們還在笑。”陳明忠指著材料中的照片,介紹革命同仁就義時的情景。“他們相信最後的勝利,為了理想心甘情願,所以在死時會笑。”

  獄中的難友們在那時,便會為臨刑的同志唱起《安息歌》,陳明忠一邊介紹,一邊情不自禁地哼唱。現場嘉賓也隨之齊聲輕唱,共同陷入對歷史的追懷。“我沿著他們鮮血照亮的路走,始終沒有離開。在人生的黃金時期,我坐了21年的牢,可是我沒有後悔。”陳明忠說。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回望一世,陳明忠認為,牽頭組織“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為統派活動提供基礎,促成連戰大陸“破冰之旅”、推動兩岸和解,都或可告慰平生。

  “我的回憶有意義嗎?”在為成書而作的訪談中,陳明忠多次詢問。在李娜看來,陳明忠的一生,無論作為臺灣百年離亂的見證,還是紅色理想在戰後東亞的一種艱困實踐,答案都不言自明。“他的回憶,不是80歲老人的悠然抒懷,而是對現實鬥爭的坦然面對。”李娜如此總結。

  發佈會結束後,陳明忠在受訪時說,“臺灣的發展離不開大陸,希望兩岸民眾都能增加對彼此的了解,推動兩岸早日實現和平統一。”

[責任編輯:李寧]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