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21日電 權威專業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誌最新一期以本週新聞的重要版面,刊出臺灣中興大學生化所教授張邦彥投稿到細胞(Cell)雜誌的論文涉嫌造假;這篇文章已在島內學術界廣泛流傳,許多學者擔心,未來臺灣學者的學術道德將受質疑,這些頂尖學術期刊將不易再接受純臺灣本土團體的論文,得向島外研究機構“靠行”。
據臺灣《聯合報》報道,張邦彥這篇名為“發現細菌基因轉錄起始因子作用”的論文,發現一段名為sigma的基因,可在不需RNA聚合酶的幫助下,結合併打開DNA;細胞雜誌曾稱,它改變了目前科學界對基因轉錄方式的認知。
不過,科學雜誌本月16日刊出批評文章之後,即在島內學術圈被一再轉寄,並稱為“臺灣版的黃禹錫事件”。韓國的複製先驅黃禹錫在科學雜誌上登出的文章,被自然(Nature)雜誌抓包造假,被韓國人批為“國恥”,不但整個研究團隊學術信譽掃地,此後,韓國其他學者在國際學術場合也常被指指點點。
本期科學雜誌則指出,中興大學在10月20日出版的細胞雜誌中發表一篇有關微生物的論文,當地媒體還為他們喝采,指出這是在這分深具名望的期刊中,第一篇登出純為臺灣本土研究團隊提出的研究報告;還有媒體引用校長的話說,“這項發現改寫了教科書”;但這項所謂本土的研究卻不成熟,在一些網路匿名者對此研究報告中的圖片提出質疑後,該校的調查委員會已經建議這篇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張邦彥撤回這篇論文。
文中指出,這項匿名質疑者質疑報告中某圖片中數十行蛋白質片段看起來是重復複製再貼上的;另一位在網上提出質疑者也表示,該圖曾經過電腦軟體修改。
文中還說,在一篇由中興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趙裕展給科學雜誌的電子郵件中,稱此事件為“不幸的案例”,但趙裕展仍稱張的團隊提出了一套可重復驗證的數據,顯示他們的研究結果是正確且可重現的。
曾以“嚴重藥物過敏基因發現”,投稿到自然雜誌的長庚醫院皮膚科醫師鐘文宏說,一般數據或文字出現小錯誤,常在數期之後的同雜誌以“勘誤”單元刊出,像這種被其他知名雜誌以新聞方式報導的案例,十分少見。
因此,不少島內學者擔心未來的研究論文,將更不易為頂尖學術期刊接受,希望“國科會”能出面查明此案。“這絕對會影響到臺灣學術界的聲望。”鐘文宏說,“就像現在國際期刊編輯,一看到韓國的幹細胞論文投稿就怕了。”
對於中興大學教授張邦彥刊登在世界知名“細胞(Cell)期刊”的論文數據遭質疑造假,“國科會”表示,已給張邦彥兩個月時間,讓他重做實驗,證明自己清白;若最後確認是作假,張邦彥最重可能終身都不得再向“國科會”申請研究計劃。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