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一位臺北市民在市中心一傢具有“安心標章”的大型超市選購食品。連日來,臺北等地加大對飲料、食品等領域出現的超標“塑化劑”的治理,除將含有超標“塑化劑”的飲料、食品全部下架外,還加大對食品的安全檢查力度,確保“問題食品”退出流通渠道。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 攝
資料圖片:5月30日拍攝的臺灣金果王食品有限公司士林門市倉庫內裝果糖的空桶。該公司涉嫌在販售的果汁、調味粉等食品中添加塑化劑,部分產品已波及臺灣著名的士林夜市。 新華社發(吳景騰 攝)
961項產品,280家廠商,這是臺灣衛生機構7日發佈的最新“染塑”統計數字。自5月23日事件爆發以來,塑化劑風波已在島內延燒了半個月,仍如滾雪球般愈演愈烈,且已波及大陸、港澳以及所有進口臺灣食品的地區,成為一場嚴重的食品安全危機。
較真檢驗員揭開黑洞
影響巨大的塑化劑污染,最初被發現竟出於偶然。
今年3月,臺灣食品藥品管理部門一名52歲的普通檢測員,在給某公司益生菌做例行檢測時,意外發現了一個異常數據。
雖然這項指標本不屬於此次檢測的範圍,但較真的她還是花了2周時間,與各種物質的圖譜進行了比對,最後發現這是本不該出現在食品中的塑化劑DEHP,而且濃度遠超日均攝入標準600倍。
[責任編輯: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