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南臺灣 撥開迷霧看大陸

2016年03月10日 12:56:54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海協會副會長檯南遇襲、達賴訪問高雄、高雄電影節播放“女疆獨”紀錄片……不愉快的事件使南臺灣一度成為兩岸交往的冷感地帶。

  今天,改變的希望已經出現。南臺灣旅遊成為陸客入島遊的增長點、大陸與高雄新增直飛航班密集開航、南部多個縣市長積極“登陸”推介……疏隔南臺灣和大陸之間的迷霧正被撥開。

  南部旅遊:不怕沒客人

  兩岸關係回暖,越來越多的大陸人願意到南部走走,看看臺南的文化、嘉義的歷史、屏東的海洋、高雄的港口……

  臺“交通部觀光局”最近一份統計資料顯示,今年大陸游客赴臺遊的重要增長點就在南臺灣。1至10月,陸客來臺139萬人次,其中15%即14萬人次住宿高雄。

  不要小看這15%,這是一筆可觀的收益。高雄市觀光局對旅館住宿率進行調查,以平均房價2000元(新台幣,下同)計算,陸客為高雄旅宿業貢獻的收入就超過了2.8億元。

  南臺灣經濟困頓多年,陸客帶來的收益成為地方經濟增長的“重要指標因素”。按島內媒體的說法,陸客在南部各縣市,成為“最受歡迎的對象”。

  商家最敏感,嗅到陸客南部遊的商機,立即將投資向南臺灣傾斜。11月14日開始,臺灣長榮、立榮航空公司從高雄直航大陸的班次密集開航,高雄機場的兩岸直航航班將從每週27班大增到51班。

  高雄還為陸客精心設計了“個人遊”線路:港都高雄逍遙遊、眷村軍旅探秘遊、祈福購物輕鬆遊、農村民俗體驗遊……地道的南部文化,方便簡單的交通,未來陸客的旅遊模式不必局限于“北(臺北)進北出”,北進南出、南進南出都成為可能。談到南部旅遊,旅遊局的官員信心滿滿:不怕沒客人!

  登陸農產:絡繹于途

  和旅遊相比,南部的水果農產更早進入大陸人的視線。過去幾年大陸多次在南臺灣採購農產品,如今採購機制日臻完善,政策主導的採購行為正讓位於市場主導的正常經貿往來。

  今年以來,大陸多家採購企業多次和中南部縣市的農民組織和基層農戶洽談,直接建立合作關係。目前,這些企業已向嘉義、高雄、臺南等農業縣市採購1000多噸水果,虱目魚“契作”採購進展更是順利。

  今年8月,首批24噸全尾虱目魚裝箱上櫃,冷藏運往上海。這是大陸對臺南學甲地區“契作”採購的成果。大陸發展直接、常態、穩定的對臺採購機制,“契作”是一項有益的嘗試。它向漁民保證收購價格和收購數量,對面臨產銷困境的學甲漁民來說,不啻及時雨。

  南臺灣的農產不僅受益於採購,2011年1月1日正式上路的ECFA早收清單,是大陸擴大臺灣農產品採購的根本動力。依據早收清單,18種臺灣農產品的關稅逐漸降低,將最終到達“零關稅”。成本降低,價格競爭力提升,商家當然願意擴大採購。以秋刀魚為例,1月至7月,臺灣銷往大陸的秋刀魚2395噸,比去年同期增長6.46倍。

  今天,屏東石斑魚、麻豆文旦、高雄香蕉,都已相繼銷往大陸。島內媒體熱情地預期,輸往大陸的臺灣農產品將“絡繹于途”。

  民間交流:帶來機會

  南臺灣政治圖譜偏綠,民進黨出身的高雄市市長陳菊更是政治色彩鮮明。然而面對陸客和農產品採購帶來的經濟效益,陳菊也不得不順應民意,奉行“政治讓位於經濟”的策略。

  高雄市政府觀光部門、農業部門、新聞部門都在很賣力經營兩岸經貿。上月,民進黨點名“大陸是假採購,真輔選”,高雄市政府不但沒有呼應,反而忙著組團,到大陸各地行銷地方特產;慶祝兩岸航線開航;接待從浙江來的第10萬名遊客。選舉歸選舉,經濟歸經濟,高雄市顯然是“兩條腿走路”。

  值得尋味的是,一系列事實表明,南臺灣的普通人對大陸優秀的文化並不排斥。

  2011年5月,“四川·成都大廟會”在高雄舉辦。這是大陸在南臺灣的首個大型民眾交流活動。張涼粉、蒸蒸糕、樂山豆腐腦、軍屯鍋盔前總有人耐心等候。雨篷下的座位已客滿,有人等位有人站著吃。川藝、川茶、川景、故事三國、成都民俗區也人來人往。廟會吸引20多萬人參與。

  有記者詢問主辦方,高雄人何以如此“捧場”?一位工作人員回答:“好東西大家都喜歡。”

  大陸和南臺灣的距離或許根本不像想像的那樣遙遠,但太久的分離產生了誤解。一時的接近不能帶來巨大的轉變,但至少為轉變預備了條件。南臺灣和大陸正彼此走近,兩岸關係或許要翻開新的一頁。

瀏覽更多臺灣新聞

[責任編輯:張真瑜]

相關內容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