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32件佛首佛像皆為古物,且年代跨度大,品相完好,造型精美,特徵明顯,是極具價值的民間精品,其年代跨度最早到北齊,最晚至清代中晚期。”昨日,由武清區政府主辦的兩岸專家佛首鑒賞會在該區行政中心舉行。會上,兩岸文物界專家對臺灣知名人士葉景成先生捐贈的32件佛首佛像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捐贈人盼佛首佛身合璧
據介紹,2012年7月,臺灣知名人士葉景成先生與武清區達成捐贈意向,決定將其三十年來在臺灣購藏的32件佛首佛像捐贈給武清區,其中佛首23件、佛像9件(重4噸多),並委託武清區幫助其完成佛首佛身合璧的心願。
今年1月16日,經臺灣文化部門批准,32件古物佛首、佛像獲准運出臺灣,運抵本市武清區,並於1月28日舉辦了捐贈儀式。葉景成先生此次捐贈佛首佛像文物回歸大陸,是在臺灣文物回歸大陸史上的第三次,其數量之大、年代跨度之長,為兩岸文物交流史之最。
河南河北征到200余條線索
目前,由武清區發起的佛首尋根活動已積極展開,先後開通佛首尋根官方網站和官方微博,並且製作了3D佛首模型並通過官方網站發佈。據武清區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佛首尋根工作在河南省、河北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重點宣傳發動,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熱心人士踴躍提供線索,河北、河南共徵集到200余條線索。目前,當地有關部門正在對這些線索進行摸排核實。
專家明確下一步找尋方向
昨天,著名佛像文物鑒定專家金申,臺北藝術大學教授、佛像藝術專家林保堯,臺灣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鴻禧美術館副館長廖桂英,臺灣致理技術學院助理教授陳奕愷等出席了鑒賞會。其中,林保堯、陳奕愷兩位臺灣專家是2002年山東濟南四門塔阿閦佛被盜佛首回贈及復原的促成者。
據介紹,專家根據佛首的眉眼、發飾及雕刻工藝,分析出幾尊佛首出自河南、四川、安徽等地。特別指出的是,兩岸專家從佛造像風格、細節等方面,對一尊可能出自河南商丘的佛像進行了分析和判斷,這尊佛像是石造佛坐像,高143釐米,為明英宗正統四年九月(西元1439年)的作品,大理石材質。佛像的佛臺座下方刻有銘文,因年代久遠,銘文上有的字已不清晰。專家稱,佛首與佛身分離有多種可能,比如在某個時期遭到破壞或者被盜,也有可能是在民間建設生產過程中遭到破壞等。
下一步將根據專家指出的方向,做進一步尋找。武清區還將通過多個平臺,採取多種形式,進一步吸引和引導社會關注,在全國形成廣泛影響,力爭回歸故鄉的佛首與佛身早日合璧。記者 黃萱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