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局收緊食品監管
面對延燒不止的毒澱粉風波,臺“衛生署”接連邀請專家及各縣市衛生局局長研商,決定3天內全面稽查所有澱粉製造廠及經銷商。並決定自6月1日起,澱粉原料商要提供安全證明,賣含澱粉食品的店家則要公開張貼安全證明,供消費者檢視確認。若沒有提供安全證明或偽造安全證明,或將受到新台幣千萬元重罰和刑責。
在重災區臺南市,當局也急追問題澱粉源頭,當地衛生局表示,已封存協奇、三進、嘉南、裕樺、寶森、茂利等六家澱粉廠、111噸問題澱粉,預定6月3日起銷毀。
民眾對於這些措施並不滿意。不少人抨擊臺灣食品衛生主管部門沒有汲取“塑化劑”的教訓,對食品添加業者管得太松、罰則太輕。而兩年前深受“塑化劑”風波困擾時,臺灣上下一致認為要認真修改相關規定,嚴懲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結果,這部“食品衛生管理法草案”今年1月完成大體討論後,一直等待“立法院”通過。
在輿論的壓力下,5月31日晚,“立法院”本會期的最後一天,“食品衛生管理法草案”終於通過,確定違法添加未經許可的添加物,若致人于死,最高可判無期徒刑。
各方點評——
食品要Q更要Q
連日來,臺灣民眾發出了“我們還能吃什麼”、“還有什麼是安全的”的追問。有大陸游客在微博上吐槽:“我去年底遊臺灣,吃過的雞排、彰化肉圓、珍珠奶茶全部上榜,中毒不淺啊。”
也有大陸民眾表示,不知大陸的類似產品有沒有問題,建議衛生部門和質檢部門進行抽檢。
臺灣人喜歡用“Q”來形容食物爽滑筋道,濫用順丁烯二酸也是為了迎合消費者這一心態。不法商家無視良心、舍義逐利的結果,是臺灣相關食品業者的銷售下滑甚至是倒閉,臺灣美食長期累積的信譽一夕“破功”。
有媒體評論認為,從塑化劑、“毒醬油”到“毒澱粉”,一連串的食品安全事件不僅讓“臺灣製造”美食蒙羞,也讓人們扼腕嘆息:“舌尖上的臺灣”也有著晦暗、灰色的另一面。
該評論表示,食品安全問題是兩岸共同面臨的熱點和難點。我們希望,臺灣小吃“要Q更要Q(Quality,品質)”,要嚴格“戒毒”,還臺灣食品一個清白,還社會大眾一個更加安全的消費環境,讓“吃貨”們遊臺更放心,為中華美食在全球的傳揚,樹立正面形象。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