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飯皇帝大。”臺灣大學生曾玉翎在學會了“吃貨”這個新詞的同時,也教會了大陸小夥伴這句形容“吃飯大過天”的閩南話。
20歲的她用牙齒和舌頭來品味第一次大陸之行,她的社交網路已經上傳了近百張榕臺小吃的照片,一一地標注出名字和口感,“芋泥,甜,超讚”,“米時,粘牙”,“肉燕,香”。
“就像我們臺灣的紅龜粿代表了拜拜文化一樣,福州小吃也代表了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和歷史,所以想要好好地記錄下來。”曾玉翎說。
作為富有地域特色的飲食文化交流,小吃以其受眾廣、門檻低,成為兩岸民間交流互動的重要載體,榕臺美食交流是10日正在此間舉行的第二屆海峽青年節活動之一。
正如曾玉翎從中領略了榕臺美食不同的魅力,臺灣民意代表張嘉郡在10日舉行的海峽青年峰會上演講表示,“看一樣的電影,聽一樣的歌,用一樣的溝通軟體,文化隔閡到了我們這一代已經沒有了,剩下的是地方特色。”
臺灣清華大學學生翁鑌宏從“地方特色”中體察到了“兩岸的差異在於人,”也由此,“風物易逝,人,才是兩岸最寶貴的資源。”
蚵仔煎是翁鑌宏的最愛,他正在大陸國有銀行短期實習,這是他第一次來到福建,也是第一次在大陸企業實習。今年六月的海峽論壇把臺灣七大夜市齊齊搬到福建,小吃業主賺得盆滿缽滿,令他印象很深。
他還了解到,早在蚵仔煎熱銷大陸之前,臺灣民謠平埔調《青蚵嫂》就以其代表臺灣漁村婦女堅毅精神,而成為大陸電視劇《海峽往事》的片頭曲,“兩岸民眾金融、文化交流正在加速,其間的差異碰撞正好見證兩岸同時的進步。”
臺灣中華大學三年級生張維佐在青年歌舞聯歡會上以帥氣舞姿征服了兩岸學子,也因此結交了一群舞友。晚上排練之後,福州同學帶他見識了福鼎肉片和烤魚。
“烤魚的味道很像臺灣的快炒店,這讓我突然想起了小時候和爸爸住在臺灣的樣子,第一次時我都懵掉了,沒想到會在這裡想起這個。”張維佐說,小時候常和家人去快炒店吃飯,但父親很早就已經出國工作,快炒店的味道往往就伴隨著幼年的他想念家人的心情。
“畢業之後我也要面臨要不要離開臺灣,”張維佐說,也許他會考慮來大陸,“這裡的人很熱情,很友善,整個城市欣欣向榮。”
“登陸的各種初體驗在我的網路生活、心境和事業上都將留下寶貴痕跡,我要用心珍惜週遭的人,用力地體驗兩岸交流的人生。”翁鑌宏說。(完)
[責任編輯: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