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臺灣頻道  >   臺灣萬象

臺灣電動機車2018緊箍咒 本土小廠“藍瘦香菇”

2016年11月28日 23:30:20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Gogoro上市後,臺灣電動機車市場加速成長,業者期待臺灣經驗可以作為前進海外市場的助力。圖/業者提供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灣工業局逐年緊縮電動機車補助大門,設下2018年起,動力鋰電池必須達100%臺產化的超高補助門坎,業者哀嚎形同“2018緊箍咒”,臺灣電動機車產業將面臨小廠難以生存、產品價格大漲、業者棄守小功率車款等衝擊,不利發展。

  業者認為,動力鋰電池臺產化的沉重壓力,不該由電動機車業者來背;臺灣市場並不具動力鋰電池100%臺產化的經濟規模,其他發展電動車產業的先進國家及地區,也未見類似做法,呼籲臺當局重新考慮。

  電動機車成本不低,目前島內銷售端賴3大單位,臺“經濟部”、“環保署”與各縣市政府的補助款,支撐民眾購車意願,加上業者開發具競爭力機種,使近兩年電動機車銷量明顯增長,去年達到1.1萬輛,今年前10月更達到1.6萬輛規模,改寫歷史新高。

  然就在臺灣電動機車推廣成效開始萌芽之際,業者卻又面臨“2018緊箍咒”的重大考驗。業者表示,“經濟部”去年大幅修改“發展電動機車產業補助實施要點”第11條,把符合補助資格產品的限制條件,逐年緊縮,其中又以動力鋰電池的規範,最讓業者頭痛。

  根據“經濟部”規定,去年7月起新申請補助的電動機車,電池的電池芯及其負極材料、電解液、銅箔,需為島內產制,光這一條款,就讓目前臺灣最賣的電動機車Gogoro差點開不了業,因為Gogoro的電池是採購自日商Panasonic。

  “經濟部”自今年7月起進一步緊縮補助資格,規定新申請補助的電動機車產品,連動力鋰電池電池芯的鋁箔,也須是島內產制,形同整顆電池都要100%臺產化;先前已申請取得補助資格的車款,只能延續至明年底,換言之,2018年1月1日起,所有市售電動機車必須是100%的MIT(臺灣製造),才能繼續享有臺當局補助。

  業者直言,動力鋰電池發展投資浩大,許多專利都掌握在其他先進國家或地區,“就算有臺廠可達到100%臺產化要求,也會因經濟規模不足,產生電池價格飛漲的後果”。

[責任編輯:齊昕]

最熱新聞
評臺觀海
臺灣一週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