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高度,對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了研究部署,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新形勢下推進文化改革的指導思想、重要方針、目標任務、政策舉措,這是指導我國文化改革發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綱領性文件。
這組本刊特稿將從文化強國戰略目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及文化體制改革三個方面,專題解讀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發展進步,必須有自己的戰略目標。善於根據人民意願和事業發展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標,並團結帶領廣大人民為之奮鬥,這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時代要求與戰略全局出發,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第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奮鬥目標。這一目標,準確把握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要求、當今時代文化發展新趨勢、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是全會的一個重大貢獻和突出亮點。
文化強國: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而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中國已經是文化資源大國和文化產業大國,但還不是文化強國。”當代中國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宋月紅研究員表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回答好“走什麼路”“朝什麼目標邁進”這個方向性、戰略性的重大問題。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長期戰略目標意義重大。
一個強大的國家,不僅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和科技力量,還要有強大的文化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活力大大增強,同時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深刻變動,一個多元的社會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在這種情況下,怎樣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這是我們碰到的一個難題。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全國政協常委、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告訴記者。
“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艱巨。”中央政策研究室秘書長趙濤說,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道路上,只有繁榮我們的文化,才能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是我國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必然選擇,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
李君如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是新階段有許多難關需要我們去攻克,有許多社會矛盾需要我們去化解。這個時候尤其需要一種精神的動力和智力的支援。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用文化來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讓文化產業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
宋月紅強調,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設和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任務之一。這種快速增長的文化需求,不僅體現在人民群眾對於基本文化權益的日益重視上,也體現在人民群眾對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文化需求的期待上。
在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的背景下,我國文化發展的相對滯後性也就愈發體現出來,加強文化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日益成為新形勢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國已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提出建設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目標。在這個基礎上,從國家層面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符合我國實際,符合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有利於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中央表示,考慮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一個過程,而且要與國家現代化戰略部署相聯繫,十七屆六中全會沒有提出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而是強調全黨全國要共同努力,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打下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