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養老院門檻有多高?——城市公辦養老機構“逐富棄貧”拷問養老公平
老齡化社會的來臨,“老有所養”正成為越來越迫切的時代課題。
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擔“托底”作用的公辦養老院,正在自主經營中慢慢變味兒:條件優越的養老資源被“特權”老人爭相佔用,而普通老人卻因擠不進大門晚景淒涼。
“托底”變“托富” 特權老人搶佔“養老蛋糕”
近年來,國內一線城市的養老需求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高齡、失能、空巢、獨居老人希望入住養老院頤養天年。
近日,記者走訪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多家養老院發現,原本接收三無老人、五保老人等弱勢群體的公辦養老院,因“物美價廉”成為“特權”老人爭相享用的“蛋糕”。
若不是門口挂著“廣州市老人院”的招牌,恐怕有人會以為誤闖了桃源仙境:小橋流水,綠樹成林,一棟棟別墅屋舍儼然。79歲的高伯退休前曾是一名副處級幹部,在這家公辦養老院已經住了10年,每天唱歌、打牌、看電視,生活過得怡然自得。
“為進這家養老院,我找朋友打了招呼,院領導看我年輕、身體好,還讓我發揮餘熱哩。”高伯向記者坦承,自己每月能領到8000多元的退休金加補貼,而包括住宿、伙食、護理等費用在內的養老開銷每月只有1300元,入住公辦院幾乎“零負擔”。
眼下,找關係、打招呼“插隊”入住“火爆”的公辦養老院,已是行業內部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在床位緊俏、有300多人排隊等位的上海市第一福利院,85歲的朱伯回憶起三年前入住時的情景,頗為自豪地說:“要不是我讓女婿找關係,哪能很快住進來,排隊不知要排到猴年馬月!”
在“一個床位千人等”的北京市第一福利院,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住進來的老人一般都要托關係、批條子,住“一福”已經變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
然而,在“特權”老人風光無限的背後,一些真正需要入住公辦院的困難老人反被拒之門外。為給90歲高齡、患老年癡呆症的父親找到一個公辦養老床位,廣州市民李女士幾乎跑遍了大半個城區,得到的答案卻是:無論市屬、區屬都要排隊。
無奈之下,李女士只好花3萬元的贊助費,把父親送進一家民辦養老院。“就算我們能等,父親的身體也等不了啊,”李女士說,“其實很多養老院並非沒有床位,只是不願接收失能老人,拜高踩低,把養老責任撇在了一邊。”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