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共建活力中國 共用和諧社會

2012年10月23日 08:58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共建活力中國 共用和諧社會(紅船觀瀾)

  ——論十六大以來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

  甜蜜。人民圖片

  幸福。人民圖片

  歡樂。人民圖片

  希望。人民圖片

  溫暖。人民圖片

  黨的十六大以來,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確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社情的深刻變化,從全局視野和戰略高度,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社會管理工作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探索創新,取得了重大進展,收到了明顯成效,在推動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譜寫了新的篇章。

  (一)

  經濟建設突飛猛進,社會管理迎頭趕上。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進入21世紀的中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管理領域存在的諸多不適應浮出水面。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社會管理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位置,被寄予更高更大的期待。

  凝聚共識,付諸行動。社會管理創新熱潮席捲神州,社會管理這一伴隨人類社會發展的活動,煥發出令人欣喜的生機與活力:社會管理創新成為媒體“熱詞”,成為各地黨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更為可喜的是,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熱情空前高漲,形成強大合力,呈現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生動局面。

  創新需要激情,也需要科學。從更名組建中央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到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從鼓勵基層先行先試,到全國總結推廣,轟轟烈烈的社會管理創新工作,無時無處不體現著整體規劃、全國聯動的謀略,社會管理工作邁向科學發展。

  (二)

  服務好,才能管理好。

  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為了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各級政府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開創了新形勢下社會管理的新局面。

  流動人口、特殊人群,是管理的重點,也是難點。戶籍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居住證制度陸續推行,流動人口就業指導、技能培訓、住房租購、子女上學、權益保護等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培訓刑釋解教人員,管護精神病人,挽救失足青少年,救助流浪兒童……流動人口、特殊人群受到尊重、享受公平,成為建設城市、服務城市、管理城市的主人翁。

  “群眾動嘴、幹部跑腿”不再算新聞,政府部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現象逐漸減少……隨著“服務為先,寓管理于服務”理念的樹立,傳統的控制型管理正在向服務型管理轉變,近距離、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平臺隨時可見,群眾辦事方便快捷。急民之所急、幫民之所需的“大調解”,實現了“把糾紛解決在基層,把矛盾化解在萌芽”。

  (三)

  民生是社會管理之基,是和諧穩定之本。

  社會管理要搞好,需要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不可否認,我國當前正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大量矛盾糾紛是由民生問題引發的。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近期目標是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突出問題;遠期目標是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穩定。無論是實現近期目標還是遠期目標,都需要堅持民生優先,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

  不斷加大公共財政對民生建設的投入力度,緊緊抓住廣大群眾普遍關心的勞動就業、教育醫療、住房保障、老齡人口、食品藥品安全、環境保護等民生問題,各地頻頻發力,民生大事實事不斷涌現,老百姓看到了變化、見到了成效、得到了實惠。

  縮小城鄉差距、填平社會鴻溝,隨著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向老少邊窮地區延伸、向農村人口和城市困難群眾傾斜,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成為百姓生活寫照,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