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紐約東京等國際大都市,中國的‘北上廣’人口聚集程度還遠遠不夠”。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日前在中山大學演講中談到,人口向大城市集聚是城市化過程的自然趨勢,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從生產效率以及需求增長等方面,都能更好地拉動鄉鎮地區的經濟發展,從而降低城鄉收入差距。他認為,“大”而“密”的城市化發展,更為符合中國的國情。
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統計預測,中國的城市人口,將於2030年突破10億大關。周其仁也表示,在未來的5到10年內,中國城市人口將呈加速增長的態勢。
然而即便如此,中國還是處於“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的狀態。2010年,全世界城市化率為50.9%,工業佔GDP的比重為26%,全球平均的城市化率/工業化率為1.95。這一比例在美國為4.11,法國與英國則分別為4.11與4.09,而中國的這一數據僅為1.09。
周其仁談到,城市化的相對滯後,使得國內需求遠遠滿足不了國內的工業供應,因而國內的大量工業產品只能出口到歐美等地,“如此一來,金融風暴打擊了西方的經濟,中國的工業往往也是受害者”。
大城市更利降低收入差距
周其仁在演講中提到,目前中國的三大城市北京、上海和廣州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人口聚集趨勢,但是程度上,與紐約東京,甚至是開羅等城市相比,還是遠遠不夠。
根據調查,日本的大東京地區僅佔其國土面積的4%,卻集中了25%的人口,近40%的生產總值;開羅佔埃及國土的0.5%,GDP超過全國一半。又如美國紐約,780平方公里的土地卻集聚了1800萬人口,創造了全美國10%的GDP。而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天津四城市的GDP相加只有全國的一成多。
“為什麼在農村沒人賣早點,城市卻有人賣早點?”周其仁舉例談到,城市人口集聚,一個2000萬人的城市,只要有1%的人買早點,便是一項很大的需求。而農村發散的人口顯然是不能形成這種需求的。因而,人口向大城市聚集能夠帶來更為強大的內需。
他認為,大城市的高生產效率以及高需求,往往更能帶動鄉鎮地區的發展,從而降低城鄉收入差距。他談到,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城市人口聚集程度極高的美國、日本等國家,城鄉收入差距往往不大。
他表示,降低城鄉收入差距的真正含義,不是地區總收入的平等,而是每人平均收入的平等。因而“大”而“密”的城市化發展,更為符合中國的國情,更有利於降低城鄉收入差距。
廣州擴大地鐵修建 八九不離十錯不了
不少地方盲目追求城市化,沒有結合具體情況在當地建設了許多城市設施,在演講中,周其仁針對中國目前各地的一系列“造城運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現在很多地方,進了城有鄉村的特質,出了城有城市的特質。”他表示,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鄉一體化。
他談到,由於這些“造城運動”的成品往往不能集聚足夠的人口,使得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於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從而降低了城市的密度,“很多省城,甚至要將自己的面積翻一倍以上,這其實是一種反城市化”。
因而他認為,隨著人口的集聚,資源也更多地集中到大城市中來。“人口密度大的地方,資源使用後才能產生更高的回報”。他表示,諸如北上廣等人口集聚趨勢明顯的大城市,則應該給予更多的城市投資,才能保證這些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他談到,交通擁堵就有城市投資的需求,因而“廣州擴大地鐵修建,八九不離十錯不了”。
大城市病要依靠人才來“醫治”
針對大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將帶來嚴重的“大城市病”的疑問,周其仁表示,目前北上廣的確出現了一些“大城市病”,諸如擁堵、人員混雜、犯罪基數大等。但是他認為,“不光大城市有病,小城市也有病。”他說:“用一句不是很嚴謹的話來說,有病的大城市,也比沒有病的小城市強”。
他談到,“大城市病”的產生,主要出於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能滿足由鄉入城的移民,城鄉隔絕造成的後遺症仍然存在以及對“密度”的管理缺乏經驗。
因而他認為,要解決城市病,不宜通過“反城市化”,抵制外地人進入北上廣的手段。真正的解決之道,是培養高密度空間的管理理念,以及培養大量的相關人才,以填補一直以來,中國城市管理人才的巨大缺口。(文/記者徐靜、李婧喧 通訊員吳才林)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