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宴”源於好“面子”?
21日晚,在濟南九月天體育中心店就餐之後打包的李女士說,菜肴剩下主要是點得太多,吃不了。“根本不需要點那麼多菜。其實你說打包了回去就吃嗎?也不一定,到最後還是扔了。”
“請別人吃飯,寧願剩下也不能不夠啊,不好看啊。”濟南市民黃先生說起餐桌上的浪費,也頗有感慨,“如果是自己的朋友或者相熟的人,打包就打包了,但要是單位或者宴請重要客人,打包多丟人啊。”
李女士、黃先生的話代表了多數人的觀點,很多人因為講面子、講排場,應酬時會點很多菜。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于長江認為,中國人大吃大喝的問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遭到過熱議,明知道是浪費卻因為“面子”思想一直未杜絕,“奢華的吃飯方式起源於物質貧乏的歷史階段,多點菜成為體現熱情的方式。”
但同時,一些市民已經開始理性化。“除非是出於炫耀心理的請客吃飯,一般情況下他們都在理性消費,並不認為‘打包’是一種丟臉的行為。”于長江說。
而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孝正看來,大吃大喝導致“剩宴”的問題還在於公款吃喝風行,這也造成“三公”消費居高不下。“比如在接待這種事情上,下級擔心其成為評價體系的一部分,所以當然要上最好的飯菜,反正不是自己買單”。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