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增強創新自信,深化科技體制改革……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科協、科技界委員聯組會併發表重要講話。講話起于科技創新,最後落在實現“中國夢”上。從創新路到“中國夢”,寓意深遠。
今年兩會上,“創新夢”作為“中國夢”的一種體現和表達,也引人關注。日前,全國政協委員袁隆平說起了他的“禾下乘涼夢”——水稻長得有高粱那麼高、顆粒有花生米那麼大。同樣,全國人大代表鄧中翰的“中國芯夢”、全國政協委員李彥宏的“搜索夢”,乃至無數人懷揣的科學夢、發明夢,匯聚到一起,讓人備感創新的激情與力量。
近年來,從神九飛天到“蛟龍”探海,從高鐵飛馳到科技興農,一系列創新突破提升了國家實力,也讓國際媒體驚嘆“創新勢頭在地理上正向東方轉移”。而今天的中華號巨輪,比以往更加需要創新動力。
馬克思說過: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實現“中國夢”,不可能一帆風順,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如何將“中國製造”升級為“中國創造”,怎樣讓清潔工廠取代“傻大黑粗”,如何治理污染重塑“美麗中國”?只有推進創新,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才能真正轉變發展方式、破解深層次矛盾問題、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正如全國政協委員爾孜規所說:創新,是撬動“中國夢”的杠桿。
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創新不是華山一條路,也沒有終南捷徑。走好創新之路,需要“定位儀”,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用好國內國際兩種科技資源。也需要“轉化器”,促進創新鏈、產業鏈、市場需求有機銜接,讓創造者有甜頭,讓創新企業有效益,變“要我創新”為“我要創新”,激發創新活力。更需要“人才庫”,不拘一格選人才,放手大膽用人才,包容創新育人才,方能廣納賢才,為創新提供堅實支撐。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