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   正文

李克強新舉措:從實處和微處著手 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

2013年07月29日 18: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最近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推出三項舉措:進一步公平稅負,暫免征收部分小微企業增值稅和營業稅;研究確定促進貿易便利化、推動進出口穩定發展的措施;部署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中西部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李克強三箭齊發,初看是當下順潮應勢之舉。但稍作深入分析,筆者發現:三項舉措包含了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同時策動投資、內需、出口三駕馬車,既著眼改革大系統,又注意改善微迴圈,體現了主政者對施政理念的堅持,對民間呼聲的深切瞻顧。

  李克強總理善於統籌運用經濟舉措,當前經濟運作處於合理區間,正是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良好機遇。李克強要求,要在營造公平開放便利的市場環境上多下功夫,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上多想辦法,在加強薄弱環節建設上加大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釋放改革紅利,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企業減稅是惠及千家萬戶的“德政”

  李克強提出,從今年8月1日起,對小微企業中月銷售額不超過2萬元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和營業稅納稅人,暫免征收增值稅和營業稅,並抓緊研究相關長效機制。這將使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享受與個體工商戶同樣的稅收政策,為超過600萬戶小微企業帶來實惠,直接關係幾千萬人的就業和收入。小微企業數量眾多,絕大多數為民營企業,對發展經濟、繁榮市場、擴大就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這是一項典型的惠及千家萬戶的“德政”。從目前看,寬減稅額看似不多,但對小本經營者而言,積微成著;長遠而言,可謂沾溉良多。小微企業多屬第三產業,在政策紅利的滴灌下,中國服務業勢將進入一個新的快速發展增長期。從長遠講,也有利於產業結構的調整。

  以貿易便利化釋放改革紅利

  李克強指出,當前我國經貿環境複雜嚴峻,進出口增速均明顯放緩。要通過制度創新,提高貿易便利化水準,增強企業競爭力。李克強要求制定便利通關辦法;整頓進出口環節經營性收費,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抓緊研究法定檢驗體制改革方案;鼓勵金融機構對有訂單、有效益的企業及項目加大支援力度,發展短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擴大保險規模;支援外貿綜合服務企業為中小民營企業出口提供融資、通關、退稅等服務;積極擴大商品進口,增加進口貼息資金規模;努力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國際體系,無論是“巨無霸”類的大國企還是中小企業都離不開國際市場。政府的扶助,顯然更有利於中小企業開拓國際生存空間。此次出臺的系統改革舉措,抓住了進出口存在的痼疾,從簡政、減費、融資等關節點著手,對穩定和拓展外需既有即時效應,長遠而言政策利好更多;同時,對調整和平衡需求結構也深具意義。

  推進中西部鐵路建設,著力調整區域發展結構

  李克強多次指出,東西部區域結構不合理,是最大的發展不平衡。調結構,必須直面改善東西部的差距。要按照統籌規劃、多元投資、市場運作、政策配套的基本思路,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通過改革,全面開放鐵路建設市場,優先建設中西部和貧困地區的鐵路及相關設施。李克強要求,要多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以中央財政性資金為引導,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設立鐵路發展基金。創新鐵路債券發行品種和方式。要向地方和社會資本開放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資源開發性鐵路等的所有權和經營權。要加大力度盤活鐵路用地資源,搞好綜合開發利用,以開發收益支援鐵路發展。要加快前期工作,使“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重點項目及時開工,按合理工期推進,確保工程品質。筆者與經濟部門、鐵路行業以及一些地方負責人交換看法後一致認為,鐵路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適當先行發展已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條規律。鐵路是發展生產、改善民生的“先行官”。鐵路建設是區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新型城鎮化建設、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的必要鋪墊,是繞不開的“瓶頸”。筆者風聞,李克強總理兩度感謝鐵路系統職工的辛勤勞動和奉獻。許多鐵路建設者深感慰藉,鹹稱中國鐵路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期。

  李克強總理的三項舉措既有學理支撐,又切合中國的發展實際。筆者觀察,他對認準的施政理念始終秉持不變,擇善固從。時當轉型發展,施政尤需這樣的品格。唯有實心實政,將改革理念落到實處和微處,中國經濟才能在“貞下起元”之際實現轉型升級。(陸正平)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何建峰 ]

原稿件標題:

原稿件標題URL: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7/29/c_125083616.htm

原稿件作者:

轉載編輯:何建峰

原稿件來源:新華網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