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政府權力如何約束? 媒體吁中央不斷加壓督查
新的一輪中國行政體制改革已經呼之欲出,轉變職能,盡可能少用行政杠桿去干預市場和社會,大幅度減少行政審批和行政許可,精簡機構,增加行政過程的透明度,落實依法行政。一句話,厘清政府與市場和社會的邊界,將市場和社會能辦的事,交給市場和社會去辦,建設一個小政府。
我相信,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這樣的改革啟動起來不成問題,關鍵在於,如何讓改革成果持久有效。行政體制改革遭遇的困境是,精簡的機構再度膨脹,去掉的審批變相還陽。因而,行政改革不難,難的是如何保住改革的成果。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特別的國情,實際是有國家無社會。市場化的改革,只能由政府來拉動。由行政體系拉動的改革,創造了經濟奇跡,也使得行政體系出現公司化的傾向。隨著市場的逐步成型,社會也有了雛形,如果政府之手無所不在,無所不管,而且日益膨脹,將會成為可怕的怪獸,對市場和社會無疑是一種災難,對中國國家發展,也是災難。中國的進一步的經濟發展,如果不約束好政府的這只看得見的手,恐怕前景堪憂。正因為如此,行政體制的改革,才會啟動。
這樣的改革,除了推進民告官的行政訴訟之外,還應該充分激活人大的權力,對行政體系實施硬性的預算約束,同時加強輿論監督。古今中外,行政體系自然的屬性,就是要自我擴張和擴權的。擴張對這個體系有利,對體系中人也有利,政府這只手伸得越長,帶來的利益就越大。作為國家的整體,的確需要行政體系減肥,但行政體系本身,卻有著“增肥”的天然衝動。而行政權力擴張的結果,導致審批權和許可權的增加,政府對市場的各種合法和非法的干預,機構的膨脹,帶來了市場的畸形,也加劇了官民之間的矛盾。但是,即使行政體系中人能意識到這樣的擴張帶來的弊端和災難,身在其中,單純靠自身的覺悟收斂自己的行為,恐怕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在精簡放權的同時,還要加強外部的硬約束,缺此一項,反彈幾乎是一定的。即使民告官可以激活,如果司法系統依然受限于行政體系,其效果必然不佳。沒有外部的約束,改革的成果就容易被侵蝕,精簡的機構,收縮的權力,會一點點擴張膨脹。
防止權力“反彈”的辦法有一個,就是利用現成的行政壓力體系。眼下的行政壓力體系,是以政績考核為中心的,GDP是核心指標。如果改變政府職能,連帶著改變壓力體系的指標內涵,從擴張型變成約束型,把改變政府職能,限制自身權力作為考核目的,從理論上,顯然是可行的。
但是,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行政系統一級管一級,一級考核一級,如果用來追求GDP,具有內在的動力,因為這樣的追求,會給每一級政府帶來越來越大的利益。反過來,如果考核目標變成層層約束,勢必導致利益越來越小,好處越來越少。機構和機構中的個人,哪來的熱情和動力來做這樣的事呢?改革之初,由於自上而下的強大政治壓力,人們也許會勉為其難,一旦時間長了,壓力松了,下面就一定會反彈。所有的約束性考核,都會變成具文。整個體系,轉過來去做考核禁止的事情,似乎具有不可阻擋的可能性。
因而,施加壓力的可行方式,是中央層面帶頭,自上而下地不斷施加壓力,通過不間斷地檢查督促,確保各級政府的自我約束,不亂伸手,不越權。張鳴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