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軍報關注美大綠艦隊北極行動:有負面效應

2016年02月12日 09:38:07  來源:環球網
字號:    

  當地時間1月20日,美國海 軍部長馬伯斯和農業部長維爾薩克在聖迭戈出席了“斯托克達爾”號導彈驅逐艦的起航儀式。這是美海軍首艘在常規部署中採用替代能源的主戰艦艇,也是美國海軍 向北極地區部署的“大綠艦隊”重要成員。目前,“大綠艦隊”已納入了“斯坦尼斯”號航母、“莫比爾灣”號導彈巡洋艦、“威廉·勞倫斯”號及“鐘雲”號導彈 驅逐艦等艦艇。

  “節能艦隊”不單為節能

  推行“從農場到艦隊”計劃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利用新能源提高作戰效能

  早在2009年10月14日,在美國舉行的海洋能源論壇上,就任美國海軍部長不久的馬伯斯便雄心勃勃地提出,要提高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的能源使用效率,並建立一支不依賴石油等傳統燃料的新型艦隊——“大綠艦隊”。

  在馬伯斯看來,能源是美國遍佈全球龐大艦隊的重要支柱,也是美海軍的“軟肋”所在。據美國 國防部統計,海軍部是聯邦政府中最大的汽油燃料消耗部門,大約每天使用掉36.6萬桶石油。美國海軍對石油的巨大依賴,在未來戰爭中將成為敵人可資利用的 薄弱環節,且“風險在未來數十年間將越來越大”。

  因此,馬伯斯呼籲美海軍採取“更有利於環境、更經濟”的措施,建立一支“更綠色的、完全不 依賴外來石油”的海上力量。其雛形是一支航母戰鬥群,其中的航母和潛艇將全部採用核動力,其他水面艦艇要麼使用燃氣-電氣混合動力,要麼使用生物燃料與傳 統燃料合成的新型“綠色燃料”。近年來,美海軍一直在進行相關技術的研發和驗證。F/A-18“綠色大黃蜂”戰機、MH-60S“海鷹”直升機、T-45 “蒼鷹”艦載教練機、MQ-8B“火力偵察兵”艦載無人直升機以及“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馬金島”號兩棲攻擊艦等,都曾試用相關的“綠色燃料”。

  經過一段時間的技術準備後,美海軍果斷開啟了一項“從農場到艦隊”的計劃。2013年12 月,馬伯斯和美國農業部長湯姆·維爾薩克聯合發佈公報稱,未來3年內,美國海軍將為通用原子能公司等4家企業投資2000萬美元,以促進美海軍艦機使用生 物燃料的“採購常規化”。根據該計劃,2016年起,美海軍標準的JP-5航空煤油和F-76航海燃油將含有5%-50%的生物燃料。此外,馬伯斯還計劃 到2020年時,美海軍使用的所有能源(包括艦船、飛機、車輛和海岸站點)的50%都來自替代燃料或替代資源。

  其實,這一計劃還不僅僅是為了節約或者環保。有媒體在馬伯斯提出“大綠艦隊”設想時就解讀 說,這一計劃傳遞出一個重要資訊,即美國海軍已在著手利用新能源提高海軍戰艦和艦載機的作戰效能。據透露,生物燃料研製領域的進展,將使艦機在使用同樣數 量燃料的情況下,續航時間更長、速度更快、航程更遠,且能因減少加油次數而省出更多時間來完成任務。美國海軍部官員透露在北極部署首支“大綠艦隊”消息時 稱,該艦隊將“能走得更遠、停留更久併發射更強的火力”。

  以“高姿態”謀求地緣競爭優勢

  自稱找到最適合部署到北極的作戰力量,試圖在軍事和道義上佔據制高點

  “大綠艦隊”設想出爐之初,即有輿論一針見血地指出,“大綠艦隊”不僅為未來美海軍的持續作戰能力提供了新解決方案,而且因其獨特的“生態環保”特點,將迅速與美國的北極政策產生密切聯繫。

  美國長期將北極視為國家重要“安全邊界”,2013年5月公佈的《北極地區國家戰略》宣 稱,美計劃在北極建立永久基地。多數美國軍政人士已認識到,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北極冰雪逐年消融,連接北美洲、亞洲和歐洲頂點的北冰洋“西北航道”的戰略 價值將進一步凸顯,不僅將大幅縮短歐亞大陸和北美之間的海上距離,其他國家的海上力量也可借此進入北冰洋地區,甚至直接開到美國家門口,大幅削減美國導彈 防禦系統的威力。

  近年來,美海軍多次在北極地區組織軍事演習。“大綠艦隊”向北極起航,將使美國在愈演愈烈的北極爭奪戰中,同時佔據軍事和道義的制高點。正如美《海軍時報》所稱,“美國人找到了最適合部署到北極的作戰力量”。

  從軍事上講,與其他國家的破冰船和普通軍艦相比,美軍航母戰鬥群的威懾力自不待言。航母上 的艦載機和預警機還可監控大面積海空域。更重要的是,“大綠艦隊”的航母和潛艇使用核動力,不需要頻繁補充燃料,可在北極地區長期執行作戰任務。加之美國 擁有多個核動力航母戰鬥群,完全可實現輪換駐防,這是當前其他任何海上強國都無法做到的。

  從道義角度看,美國倚仗打著“環保”旗號的“大綠艦隊”,既可減少對北極自然環境的污染, 又可居高臨下指責他國“污染北極”,以國際輿論壓力最大限度地排斥他國海上力量進入北極,從而以“既摧毀敵人、又減少軍艦碳排放”的“高姿態”確立在該地 區的優勢乃至“獨霸”地位。正如評論所言,在經濟領域的貿易戰中,為防止大額逆差,發達國家已慣於設立技術標準和“環保壁壘”;美海軍這場“綠色革命”, 就是要在軍事上設立“綠色技術壁壘”,以爭奪更大話語權。

  負面效應不容樂觀

  對生態環境危害極大,將導致軍事競賽不斷升溫

  “大綠艦隊”之所以引起外界關注,不僅是因為其採用“綠色”燃料,還因這一名字與美國海軍史上的“大白艦隊”遙相呼應。

  在曾任海軍部次長、深受馬漢海權理論影響的時任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極力主張 下,1907年12月16日至1909年2月22日,美國海軍派出一支龐大的艦隊進行炫耀式的環球航行。由於這支艦隊的所有軍艦都漆成華麗的、帶有喜慶意 味的白色,所以被稱為“大白艦隊”。“大白艦隊”展示了美國艦隊強大的跨洋作戰實力,使各國在處理對美關係時更加謹慎,成為美國真正走向海上霸權道路的重 要標誌。

  和“大白艦隊”一樣,“大綠艦隊”也折射出美國以武力奪取優勢的霸權思維。美國海軍打造 “大綠艦隊”,就是為了在北極爭奪戰中佔據先機,利用航母充當“海上移動基地”,維持在北極的長期軍事存在。如同美國在許多領域的政策一樣,“大綠艦隊” 計劃是一個從美國自身利益出發的產物,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狹隘性和爭議性。

  隨著全球變暖和科學探索的深入,長期人跡罕至的北極以其巨大的地緣政治和經濟潛力,正逐漸 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除了北極航道之外,這一地區也蘊藏著足以影響未來世界能源格局乃至經濟力量對比的資源。美國地質勘探局的一份評估報告指出,北極圈 內未完全探明、可用現有技術開發的石油儲量約達900億桶,未完全探明而可獲取的天然氣儲量約為47萬億立方米。隨著北冰洋各沿岸國對北極開發權的角逐日 趨白熱化,北極地區軍事化的趨勢不斷加速。

  北極問題固然涉及地緣、商貿、能源和軍事等領域的角逐,但北極的環境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因而不應交給一國“包辦”。美國從一貫的強權心態出發,“先下手為強”,將對國際社會有關北極的合作與和平開發產生負面影響。

  雖然美國吹噓“大綠艦隊”使用核動力和新型燃料,但國際環保組織仍然擔心,核動力艦艇將造成放射性污染,潛艇和戰艦的聲吶也將威脅海底生物,使用混合燃料的常規艦艇和飛機也會排放大量的碳、加劇溫室效應,加之人類活動的增多,將對北極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危害。

  更為重要的是,“大綠艦隊”的部署勢必刺激相關國家跟進部署軍事力量予以反制,加劇這一地區本已嚴重的軍事化趨勢。美國海軍需要考慮的,不僅是自身在北極的部署,還有自身行動引發的後果。如果不能秉持合作的精神與相關國家展開互動,北極地區的軍事競賽將不斷升溫。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