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中共領導下的紅軍,通過在長征路上繼續宣傳和實踐“打土豪分田地”,爭取了人心,為新的革命階段的到來醞釀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力量。在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變為執政黨,新階段黨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曾表示,要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堅持民族和區域相統籌,重在培育自我發展能力,重在促進貧困區域內各民族共同發展;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少數民族事業、少數民族特色村鎮保護等政策,深受各族群眾歡迎。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團隊走進貴州黎平,感受紅色歷史,聆聽“侗鄉”故事。(台灣網發 黃慶松供圖)
台灣網9月6日貴州黎平訊 (記者 何建峰)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行至湘黔邊貴州境內的黎平縣,並召開長征以來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決定採納毛澤東正確軍事主張,為之後的遵義會議實現中國革命偉大轉折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天,“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團隊也來到這裡,用心感受紅色歷史,仔細聆聽“侗鄉”故事。
打土豪分浮財:為窮人撐腰辦事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當年12月,紅軍足跡行至黎平縣。除了召開眾人熟知的具有轉折意義的黎平會議,紅軍在黎平期間,凡經過鄉鎮或大的村寨,都要深入群眾訪貧問苦、調查研究,發動群眾對劣紳惡霸開展鬥爭,將劣紳惡霸搜刮的浮財,分發給窮苦民眾。
黎平會議紀念館資料顯示,黎平縣城有大小財主300多戶,年收租谷多的三、四千擔,少的也有一、二百擔。他們的萬貫家財都是剝削勞苦民眾的血汗得來的。紅軍入城以後,經過調查,便開展了打土豪、分浮財的鬥爭。一面派人捉拿外逃躲藏的地主,令其交出浮財;並將作惡多端、民憤極大的縣團防局局長兼城關中心區區長蔣文儒押到鰲魚嘴進行處決,還鬥爭了財主陳老奶;一面將沒收張榮、趙虎臣、朱良臣等土豪劣紳的浮財在群眾大會上分發給窮苦群眾。
分發前,紅軍先向群眾說明“挖富濟貧”的革命道理,然後將沒收的糧食、衣服、被子、布匹和日用品進行清點。接著,就按事先與群眾代表商定的分發辦法分發浮財,將窮困程度不同的貧民分成三等,甲等是最窮的人家,分得的東西最多,以糧食、衣服、銀錢為主;乙等的以家庭用具或其他雜物為主;丙等分得的東西較少。
當時,貧民張月清屬於甲等,分得棉被1床、衣服3件、穀子400斤、豬肉若干斤;貧民胡鄒氏分得豬油幾十斤;貧民陸李氏分得豬肉若干斤、衣服幾件;貧民張青分得穀子300斤、土布幾丈;貧民蔣維平分得棉花幾斤、鐵鍋1口、箱子1隻;小販易志貴、易治大等人也分得不少東西。有群眾在分得東西以後表示:“紅軍是我們窮人的軍隊,是專門為我們窮人撐腰辦事的,我們對紅軍感激不盡……”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實現了中國革命的偉大轉折;黎平會議的召開,成為紅軍長征轉折的開始。圖為黎平會議紀念館內。(台灣網 何建峰 攝)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