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京報1月7日報道,京津冀“超長”重污染過程仍在持續,6日20時,環保部召開新聞發佈會,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就重污染情況回答媒體提問時表示,《大氣十條》實施4年來,大氣治理方向是對的,治理措施是管用的,空氣品質是有改善的。“我們對於冬季重污染有改善,但是幅度小。”
“大氣治理方向是對的,治理措施是管用的”
6日晚,在環保部二層多功能廳,17家媒體三面圍坐,陳吉寧站在發言臺前回答媒體提問,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坐在臨近發言臺的記者席中。大氣司、監測司、政策法規司、環監局等司局的司局長坐在記者席後面“旁聽”。
發佈會提前5分鐘開始。陳吉寧進場後和媒體簡單寒暄,表示今天就是來回答大家提問的。在答問之前,他要先做個簡單介紹,這也是“之前別人提給我的疑問”:這幾年的大氣治理方向到底對不對?措施是否管用?
陳吉寧說,自去年入冬以來,全國多個地區發生多起大面積、長時間的重污染過程,大家感到很焦慮,作為環保部長,看到霧霾天,也感到內疚和自責。
陳吉寧說,《大氣十條》實施4年來,大氣治理方向是對的,治理措施是管用的,空氣品質是有改善的,改善速度甚至比發達國家還快一些。但是,他坦陳,必須直視的問題是,“我們對於冬季重污染有改善,但是幅度小”。
“為什麼冬季之前,這些措施都是管用的,但是到了冬季之後,措施就不管用了?”陳吉寧說,“現在看來,我們的措施還不夠”。
冬季氣象條件比想像的更不利更複雜
陳吉寧說,目前,大氣治理還處在負“重”前行階段。京津冀有多重,京津冀及周邊6個省市,佔全國7.2%的面積,消耗了全國33%的煤炭,單位面積的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的4倍左右,鋼鐵產量3.4億噸,佔全國的43%,焦炭產量佔全國的47%,電解鋁產量佔全國的38%,平板玻璃產量佔全國的33%,水泥產量佔全國的19%,“這些可都是燒火的傢夥兒”。
點擊查看大圖
此外,京津冀及周邊還有大量的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的化工產業。京津冀的煤電機組佔全國的27%,機動車保有量佔全國的28%,特別是重型車保有量,佔比將近30%。調整這樣一個產業結構,後面是複雜的因素,比如就業問題,所以大氣治理必須是比較長的時期,比較長的過程。
陳吉寧表示,這幾年,冬季的問題確實沒有很好解決。冬季的氣象條件,比想像的更不利,更複雜。他表示,目前環保部正在加班加點地研究,提出更有效的措施,更有針對性解決冬季污染的問題。
■ 部長答問
1 談破解京津冀冬季面臨難題
必須對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進行較大調整
京津冀的污染面臨哪些難題?北京如何能達到《大氣十條》提出的2017年年均濃度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
陳吉寧表示,京津冀的問題,從長線來看,還是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問題,必須對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進行比較大的調整,才能更好地解決,但這需要一段時間,不是說企業說關就關掉。
“其實大家可以看到,京津冀地區從全年看,還是有進展的,這就說,它在調整產業結構上,還是有進步的”,陳吉寧說,但是另一個方面,京津冀地區確實要解決冬季供暖的問題。
“冬季供暖給京津冀新增了多少污染物排放量?”陳吉寧自問自答,初步估算,增加了30%左右的污染物排放量。“也就是說,進入冬季,我們的‘負重’增加了30%,還要走更狹窄的隧道(不利的大氣擴散條件)”,陳吉寧說,這是京津冀面臨的問題。
對於北京如何完成2017年60微克/立方米的目標,陳吉寧表示,京津冀治理大氣,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北京實現PM2.5的治理目標,京津冀都會受益。
對於北京自身,他建議北京要重視城郊工業大院,小散亂企業的治理;同時要解決散煤問題,尤其是城郊地區的散煤替代。“最核心的,北京必須解決機動車污染的問題,尤其是高污染車輛的問題”,陳吉寧說,一輛超標重型柴油車相當於200輛小汽車的排放。此外,他還建議北京要重視城市管理,提高精細化管理的能力,陳吉寧表示,PM2.5達標的城市,一般揚塵量都控制在比較低的水準,但是北京的揚塵量目前依然很高,需要更加精細的管理。
2 談京津冀空氣品質何時達標
現在問大概時間 不符合科學規律
京津冀空氣品質什麼時候能好轉?大家什麼時候大家能呼吸上新鮮的空氣?
陳吉寧表示,這個非常難預測。國外都有一個環境立法的目標,但是這個目標從來沒有按時達到。“我相信,《大氣十條》提出的目標是可以完成的。”陳吉寧說,但是這個問題,比較複雜,因為它涉及到後面非常複雜的經濟活動、社會接受程度的問題,也取決於在技術上是否能有更快的突破,比如北方散煤的清潔利用上如果能夠有所突破,可以更便宜的應用的話,改善進程也將大幅加快。
陳吉寧說,美國在解決空氣污染的時候,花了很多時間來找原因。“我們的原因找得比他們快一些,治理措施的力度也比較大,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困難和難處”。他表示,現在問大概多長時間能解決,不符合科學規律,“因為認識沒有到這種程度”。
陳吉寧說,珠三角區域,2015年均濃度達標,2016年在整體氣候不利條件下,再次達標,而且濃度持續下降。廣州是在2000年前後開始考慮污染治理的問題,所以廣州用了15年的時間取得了這樣的進步,比英、美國、日都要快。
另一個例子,長三角區域。陳吉寧表示,在近三年中,長三角中間有一段時間改善很慢,但是今年改善的速度又上來了。這其中有治理措施選擇的問題,怎麼樣改善更有效?同時,也是一個認識不斷深化、調整的過程。既取決於產業結構、能源結構的調整,同時也取決於每一個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大家願意為藍天做多少事情,改變多少,如果大家願意多付出,可能改善的就更快。
3 談石家莊、臨汾“爆表”問題
“紅警到頭”不是藉口 要加大力度
最近兩次重污染過程中,有些城市污染問題特別突出,比如石家莊在2016年12月16日-21日的過程中,持續爆表90多個小時;在此次過程中,山西臨汾出現二氧化硫和PM2.5濃度同時爆表的情況,其中二氧化硫峰值濃度破千,對於這樣的城市,出現這樣的高濃度污染,是否應採取特殊應急手段?
對此,陳吉寧表示,對於石家莊和臨汾的情況,環保部高度關注。對於這樣的區域,重污染天氣的預警要依法啟動,儘管說,紅色預警已經到頭了,但這也不是藉口,這樣的地方,要加大力度。
陳吉寧介紹,對於地方的重污染應對,環保部在重污染來臨之前會發預警提示,但是何時啟動預警、啟動什麼級別的預警,決定權在地方。環保部的督察,主要是監督地方是否落實了預警措施。
陳吉寧表示,在歷次的督察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預警的措施針對性不強,採取的措施不一定有效,甚至有一刀切的情況。這其中有科技支撐力不足的問題。第二,有些地方預案的措施落實不實,比如紅色預警,要減排多少,實際上沒有落實到位。在這方面,環保部要加強督察,對措施落實不實的,一旦抓到,“頂格處置”。
他表示,目前環保部正在評估“2+18”(即北京、天津、河北及周邊省份的18個城市)城市的重污染應急預案,希望能夠提高各地的重污染應對能力。
4 談地方“極端減排”措施
把功夫用在平時 有序解決污染問題
2016年11月,河北接連發佈兩個大氣污染防治“調度令”,對一些重點城市的重點行業實施生產調控,這種急剎車式的“減排”也引起爭議,對這種做法怎麼看?
“環境污染的治理,我們提出‘五化’,科學化、系統化、法制化、精細化和資訊化。”陳吉寧表示,環保治理從來不靠蠻幹來解決,必須是科學的,有序的,這樣社會代價才會小。
“系統性”,是說有多種手段,但它們要相互配合。“法制化”就是要依法行事,不能任性;“精細化”,就是要強化管理,通過管理來要環境品質,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大家都知道蘭州的例子。“我上學時,蘭州是污染最重的城市,最可能發生像洛杉磯化學煙霧事件的城市”,陳吉寧說,這個地方城市和經濟發展水準也不高,但是污染治理有很好的效果,很重要的就是精細化的管理,責任到人,責任到位,來約束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的排污行為,就會見效。
還有,就是“資訊化”,要利用大數據,利用資訊手段,提升管理水準。陳吉寧表示,環保部也注意到,有些地方,由於能力,或者其他各種原因,採取了與民生衝突的,或者說比較極端的措施,“我們也希望這些地區,能夠把功夫用在平時,更有序、更好地來解決污染問題”,陳吉寧表示。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