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利好頻出 鳴哨起跑 國企做強做優做大靠改革

2017-03-29 08:3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國有企業要做強做優做大,歸根結底要靠改革。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錦標賽鳴哨起跑,如何跨過擋在改革前的董事會制度形改神不改、國企分類不明等門檻,成為改革能否提速的關鍵。此外,還要進一步提振民資信心,調動國企參與改革的積極性。真正讓國企打開大門,讓民資走進來——

  近來,國資國企領域改革利好頻出。中輕集團和中國保利、中國核電和中國核建合併重組蓄勢待發,中國神華大比例分紅,“國家級”基金入股中國國航,中國五礦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方案有望獲得批復。多省市紛紛制定2017年相關改革細化方案和試點計劃,不少省份明確路線圖時間表。

  國有企業要做強做優做大,歸根結底要靠改革。今年國企改革將從哪突破?如何改善國企的經營效率?從國資國企和各地改革步伐看,新一輪國企改革錦標賽已經“鳴哨”,成果究竟如何讓人期待。

  公司制改革將迎收官之日

  國資委主任肖亞慶日前表示,2017年要深入推進公司制股份制,積極探索集團層面股權多元化改革,全面完成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支援中央企業間、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間交叉持股,大力推進改制上市工作。

  據了解,目前中央企業子企業公司制改制面超過92%,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佔比達到68%。董事會建設進一步深化,建設規範董事會的中央企業達到85家,外部董事人才庫增加到389人,專職外部董事增加到26人。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國有企業公司制改制早在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就被首次提出。本次國資委表態,意在以央企為表率,讓各地方國企改革進度跟上步伐。這也意味著這項改革將迎來收官之日。

  “儘管尚未完成公司制改革的企業不到一成,但任務仍非常艱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袁東明表示,尚未改革的企業基本都是國資委監管的一級企業集團,或被兼併重組後的二、三級企業,資產規模大、業務範圍寬、地域分佈廣,清產核資、資產評估的工作量非常大。此外,尚未改革的國企存在較多土地、債權債務、人員安置等問題,在短時間內有效解決非常不容易。

  公司制改制已經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只有跨過最後幾道門檻,改革任務才算基本完成。李錦表示,當前擋在改革前的幾道門檻,正是董事會制度形改神不改、國企分類不明確等問題。

  “公司制改革的目標不僅僅是要達到年度目標,更是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結構以及市場化運營體制。”李錦說。

  袁東明表示,公司制改革可以說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基礎。要確保今年完成公司制改革,對於改制企業而言,必須高度重視,要作為一把手工程,明確時間表、關鍵節點,協調好方方面面的關係。

  持續推進壟斷領域開放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民航、電信等領域邁出實質性步伐。可以說,混合所有制改革依然是重要的改革舉措之一。然而,在少數地區、民間資本對國企混改反應平平、熱情不高。多位民營企業家表示,他們既怯于市場“水太冷”,又憂于政策“心沒底”。

  對此,李錦表示,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國有企業不肯開門,民營企業不肯進門的現象,讓混合所有制改革處於僵局狀態。“尤其是幾大壟斷行業,更是雷聲大雨點小。堅持混合所有制,應該是資本的混合,主調應是國企和民企的資本組合。關鍵並不是糾結控制權,而是要解決經營權的問題。”李錦說。

  壟斷領域開放具體可以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國企混改下的資本開放,二是放開市場準入的行業開放。目前這兩項開放都在推進,但確實也存在不少障礙。

  “一些壟斷性國企規模大、效率低,尚不具備整體混改和上市的條件,還有些分拆混改或增量混改涉及行業利益的調整,降低或放開市場準入需要行業整體改革。”袁東明表示,進一步推進壟斷領域開放首先要加快行業整體改革,要切實按照中央要求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為資本開放和行業開放奠定基礎。此外,要處理好存量混改與增量混改、整體混改與分拆混改的關係,充分調動壟斷國企自身推進或參與混改的積極性。

  剝離國企辦社會職能

  近日,山東省國資委工作會上明確了剝離辦社會職能的明確時間表。今年年底,山東省國有企業“三供一業”分離移交任務要完成過半;到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從2019年起,國企不再以任何方式為“三供一業”承擔相關費用。

  “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成本高,按照相關方案,這筆資金將由企業和政府共同分擔。山東省財政廳巡視員文新三透露,在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資金基礎上,今年山東財政部門還將進一步發揮好相關資金的綜合協同效應。

  但是,要徹底卸掉國企辦社會職能和歷史遺留問題等包袱並非易事。以老工業省份遼寧為例,據初步測算,僅解決地方國企廠辦大集體問題,成本就達300億元至500億元,如果加上剝離“三供一業”、離退休職工社會化管理、處理空殼企業等任務,費用更是天文數字。

  此輪中央出臺的“1+N”系列文件中,將卸掉國企歷史包袱作為改革重點之一,旨在既幫國企減輕負擔,使其“輕裝上陣”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又為產權改革掃清障礙。

  “國企辦社會職能的負擔問題,不利於國企走向市場化。政府要拿出一部分啟動資金,再加上企業和職工的力量,共同解決問題。”李錦表示,東北華北的問題尤為突出,因為當地政府財力不足,使得問題難以解決。

  對此,袁東明建議,“三供一業”分離移交應該與斬斷、自我發展、加強監管以及社區建設相結合。對於沒有政策依據,且所依附的經濟社會環境又發生重大變化的,應不再界定為歷史遺留問題,以防止新的企業辦社會職能不斷繼續產生。對“三供一業”等具有產業性質的辦社會職能,可以行政式移交,也可以產業化運作,對生活服務類職能必須保留的,國資管理部門要監督其加強成本考核。對暫不具備分離條件的地區,如邊遠礦區、老工業地區等,中央和地方要創造條件,將分離國企辦社會問題與地區內舊城改造、城鎮化建設等事項結合起來,統籌安排、分步推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瑾)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