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媒體:職業教育尚待改變“二等公民”地位

2017年04月17日 06:21:03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原標題:職業教育尚待改變“二等公民”地位

  當前是我國實體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無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是實施“中國製造2025”計劃,都迫切需要一大批適應技術進步、生產方式變革和社會公共服務要求的高水準技能人才。為真正解決“技工荒”,學界、業界呼籲從改變就業觀念的根本入手,著力提升職業教育品質,為校企合作開闢廣闊新天地。

  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我國有技能勞動者1.65億人,僅佔全部就業人員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萬人,比例不足6%。與之對應的是,高級技工的市場求人倍率甚至達到2以上的水準,技工學生普遍就業前景樂觀。

  記者調研發現,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主要是由於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職業教育“二等公民”地位尚未根本改變。從事職教多年的江西吉安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鐘江生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不足和風險,是職校生源與未來崗位要求之間的巨大反差。吉安市教育局副局長黃曉園也認為,對職業教育的偏見和歧視,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都司空見慣,家長和學生長期將職業教育作為升學的最後選項,導致生源品質不高。

  長期關注技工問題的浙江國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乃科指出,高職院校畢業生專升本比例,以及中職生升學高職比例仍然偏低,導致中等職業教育生源素質下降。

  二是產教未能實現緊密融合。我國職業教育普遍存在學校一頭熱,企業參與度不高的問題。雖然普遍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書,但能建立長久穩定合作關係的不多。

  前幾年,吉安職院與當地一家企業開設訂單班聯合辦學,企業在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建實訓基地、設獎學金,但畢業時一個班只有2人到企業工作。鐘江生說:“企業竹籃打水一場空,自然缺乏後續合作辦學的動力。”

  三是職業教育與企業需求存在脫節。“學校‘關起門’來教書,企業怎麼會吸收沒有實踐經驗、技術落後的學生呢?”江西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就業處處長向雲認為,企業技術更新快,但一些職校教育卻跟不上節奏,落後的教材、久未更新的硬體都制約了學生學習和發展。

  北京賓士汽車有限公司汽車裝調首席技師趙鬱也有同感。他說,近年來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斷提高,教學設施設備等“硬實力”普遍增強,但課程設置、師資、綜合能力等“軟實力”不見起色,這造成職校畢業生整體素質並未和國家的投入成正比。

  四是技工待遇、發展空間普遍受限。據一名基層高級技工透露,技術工人與幹部、工程師相比,在收入、待遇和地位上相差甚遠,因此許多技藝技能較強、知識水準也不低的高級技工無奈選擇了“以工代幹”。江西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尹憲章表示,在大部分公司,技工就算評上了高級技工,只會在待遇上與普通技工有所區別,但沒有行政級別。

  五是青年勞動力就業更傾向於向三產服務業流動。紹興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現如今,80、90後青年人普遍不願意到工廠做工,更願意從事勞動量較輕、收入較高的服務業。

  部分企業界、教育界人士認為,職業教育要想既實現學生良好的職業發展規劃,又能滿足實體經濟轉型發展的現實需求,需要從以下多方面入手。

  ——引導社會各界樹立職業教育的人才觀。應從長遠角度考慮如何加強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出現“拿手術刀的不如拿剃頭刀的”“搞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的現象,國家對專技人員的重視、工資待遇的提升逐漸扭轉了這一現象。在當今提倡“大國工匠”的時代,政府部門也應圍繞如何讓勞動者願意成為技能人才進行必要的引導,讓技能者能夠體面地生活。

  政府可通過政策杠桿調動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的積極性,改變企業重設備輕員工,重專技人才輕技能人才,重使用輕培養的狀況。通過推行集體合同,以法律形式明確員工的培訓權力、職業發展規劃,使企業為員工提供技能培訓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

  ——加快職業教育法修訂,切實推進職業教育健康發展。趙鬱說,從2008年起職業教育法的修訂工作就提上日程,至今仍未出臺。他認為,職業教育法立法應以提高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為導向,緊密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借鑒德國、瑞士等發達國家先進經驗,把符合發展要求和人才培養規律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成功實踐納入法律條款,以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改變職業教育落後於社會發展的目前現狀。

  ——對標企業需求,對職校教育課程開展深度再造。中國第二重型機械集團公司副總經理李駿騁說,二產中很多行業模式、業態發生巨變,如模型的定義早已顛覆了傳統按照一張圖紙加工零部件的工藝流程。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教育教學也要緊跟產業、行業發展步伐,對全國職校課程進行統籌調整、更新。

  ——在職校與需求企業間建立穩定、共贏的良性合作機制。四川省德陽市教育局局長尹艷、四川西南航空職業技術學院負責人李中東等人士建議,將職校與企業的合作納入常態化評價機制中。一方面,企業可依據實際技工需求,提前對職校投資,建設倣真生產環境,緩解職校發展的資金壓力;另一方面,職校學生可與合作企業較早達成培養協議,實現訂單式培養,使企業對職校實訓的投資有所保障。

  拓展從企業靈活聘用教師的機制。過去,職業學校招收教師必經“筆試關”,一些善於操作、實踐經驗豐富而理論基礎不足的高級技工長期無法進入職教隊伍。今後可圍繞需求,創新職校教師引進機制,在聘用方式上也可靈活,能進能出。

  ——倚重部分企業資源設立專業學院,面向應用培養人才。企業有廠房、有高級技工師傅還有現實生產環境,有的企業已經具備設立專業技術學院培養高級技工的能力,應鼓勵這部分能力充分釋放出來。

  江蘇開放大學智慧製造技術學院就是由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江蘇開放大學和江蘇匯博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組建。江蘇開放大學校長崔新有說,匯博是專門從事機器人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智慧製造技術學院的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還可深入企業一線工作,企業員工在工作的同時又能接受教育和培訓,這一模式有利於共贏。

  ——部分學生家長認為,要賦予技工學校招生平權。探索改變先普通高中,再中職學校,最後是技工學校的強制性招錄順序設置,允許各類學校招錄工作同時開展。保障技工學校畢業證書享有與其他教育機構同等學力畢業證書相同效力,提高技工畢業生的職業自信心。“不要讓念了技工的孩子感覺低人一等。”常州一所職業學校學生家長吳菊說。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