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新時代·中華兒女共築中國夢】新定位新動力新機遇 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2018-01-12 09:28: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人民網記者 常紅 劉潔妍 實習生劉茹霞

  中共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列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意義重大深遠,意味著中央實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是長期的,不會變,不動搖。

  多位專家日前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表示,十九大報告為“一國兩制”的實踐和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規劃了願景,指明瞭方向。報告提出支援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合作將為港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港澳和內地的合作提供新的平臺,也為港澳發揮優勢、創造新優勢提供新的機遇。

  穩定基石 “一國兩制”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必然要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牢牢掌握憲法和基本法賦予的中央對香港、澳門全面管治權,深化內地和港澳地區交流合作,保持香港、澳門繁榮穩定。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一國兩制’的實踐和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規劃了願景,描繪了藍圖,指明瞭方向,細化了舉措。”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說。

  十九大報告把“一國兩制”與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結合在一起,將“一國兩制”列為新時代的十四條基本方略之一。對此,郭萬達認為,“一國兩制”是確保港澳繁榮穩定的基石。它和“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結合在一起,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

  郭萬達認為,“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需要全中國人民,包括港澳同胞在內共同努力奮鬥。港澳在國家對外開放和發展中有著獨特的功能和優勢。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澳門是世界著名旅遊休閒中心,是服務於中葡經貿合作的重要平臺。港澳在國家發展和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進程中需要發揮重要作用。

  北京航空航太大學法學院副教授、一國兩制法律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田飛龍指出,十九大報告將“一國兩制”和港澳發展放在整個國家的現代化、國際化以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整體脈絡中加以定位,有助於港澳更好地著眼發揮自身優勢,加速與內地互利合作,通過參與和助益區域經濟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從而推動港澳經濟轉型升級,為解決好社會內部問題找到出路。

  尊重差異 長期繁榮穩定應把握好“四個結合”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一國兩制”實踐取得舉世公認的成功。事實證明,“一國兩制”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澳門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

  十九大報告強調,必須把維護中央對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起來,確保“一國兩制”方針不會變、不動搖,確保“一國兩制”實踐不變形、不走樣。

  2017年7月1日,《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簽署儀式並指出, 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當前“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要把堅持“一國”原則和尊重“兩制”差異、維護中央權力和保障香港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起來,任何時候都不能偏廢。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陳欣新看來,這充分體現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新時代,中央在總結歷史經驗和準確分析當前國情的基礎上,關於如何在香港全面準確實施“一國兩制”的基本思路。

  他說,我國正處於並將在相當長時期內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決定了治理港澳必須實行“一國兩制”的長期性。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必須全面準確理解“一國兩制”的涵義和內在邏輯關係。“一國兩制”是“高度自治”的基礎,“一國”又是“兩制”的前提和基礎。

  “香港、澳門回歸以來的實踐表明,‘一國兩制’為香港、澳門實現與內地的協同轉型繼而繁榮穩定,提供了堅實的制度基礎;面向未來,‘一國兩制’也必將為港澳的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世界經濟與貿易系主任、副教授馬莉莉說。

  郭萬達認為,發揮“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實現港澳的長期繁榮穩定,就要把握好“四個結合”:要把堅持“一國”之本和發揮“兩制”之力有機結合;把維護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香港、港澳特別行政區高度自治權有機結合,把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香港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把聚焦發展和維護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有機結合。

  命運與共 港澳融入發展大局共用祖國榮光

  港澳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從來都是緊密相連。祖國好,港澳好;港澳好,祖國更好。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支援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田飛龍認為,十九大報告中對港澳在國家戰略發展中的角色定位是比較理性和務實的。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合作,還有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是切實思考港澳經濟轉型和整個社會的出路。港澳能夠在粵港澳城市群的發展中,將自身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人文優勢,現實化的轉變為區域發展的具體優勢。

  郭萬達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為港澳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港澳和內地的合作提供新的平臺,建立新的機制;也為港澳發揮優勢,創造新優勢提供新的機遇。在國家的創新驅動下,粵港澳大灣區在引領性的技術創新方面,可能走在探索的前列。

  國家已經提供了很多新的機遇,關鍵在於港澳能否抓住這些機遇。對此,郭萬達分析說,港澳各界要凝神聚力,聚焦發展,加大力度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港澳特區政府要積極有為,用好獨特優勢。同時還要加強互利合作,使港澳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內地合作的過程中,促進合作機制的常態化。

  關於港澳與內地的合作,馬莉莉提出四點建議,一是港澳秉持既有優勢,找到立足點;二是辨析差異化的分工地位和角色,比如香港可發揮離岸人民幣樞紐作用,拓展雙向生產型服務的集聚中心,澳門則可以充分發揮澳門聯繫中國與葡語國家的平臺作用;三是深化產業鏈,鞏固絕對競爭優勢;四是公共治理創新。

  馬莉莉認為,粵港澳一體化程度高,地區分工獨特,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下,有著差異化分工的粵港澳作為一個整體,可作為戰略支點嵌入國家發展大局之中,發揮獨特作用。

  “國家發展灣區經濟是粵港澳地區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抉擇,既是積極落實國家對外開放戰略的需要,也是搶抓機遇,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實現更高品質發展的內在需要。”深圳行政學院副院長譚剛告訴記者,一方面,粵港澳地區借鑒世界一流灣區經驗而提出發展灣區經濟戰略思路,正是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背景下,伴隨國家開放新戰略形成的新形勢而做出的戰略性抉擇,符合國家長遠發展戰略,有利於更好地融入、參與和服務國家開放戰略,從而發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樞紐區域。另一方面,抓住世界經濟重心東移的良好契機,發展面向亞太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的灣區經濟,有利於粵港澳地區在國際發展坐標上配置資源、集聚輻射、強化功能,從而推動和促進粵港澳區域打造世界經濟新高地,在更大空間和更高品質上持續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