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踏上創新路 走向幸福城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龍軍
改革開放40年來,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在湖南長沙深入人心,推動了城市發展、改變了百姓生活。長沙這座創新之城,不僅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和長江經濟帶中心城市,還被列為“中國十大創新城市”之一,躋身“中國十佳宜業城市”行列,連續10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奔向萬億俱樂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翻開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篇章。40年來,長沙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社會財富顯著增加,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16.85億元增長到2017年10535.51億元,翻了9.3番,年均增長12.9%,經濟總量邁入“萬億俱樂部”,居全國省會城市第6位;長沙每人平均GDP1978年僅為370元,2017年達135388元,比1978年翻了8.5番,年均增長11.3%。
黨的十八大以來,長沙堅持以創新為引領,在創新中改變、升級、跨越。圍繞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實現基本現代化的目標,長沙先後作出加快創新發展等一系列決策部署,為發展提供強大動力,結出纍纍碩果。
2014年12月,長沙高新區獲批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區正式獲國務院批復;2017年5月,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獲批設立。瀏陽經開區、望城經開區先後躋身國家級開發區行列。近100個投資過50億元的重大產業項目,在長沙落地生根。
長沙城市格局也由“沿五一路時代”邁向“沿湘江時代”。京廣、滬昆高鐵在長沙交會,地鐵1號線、2號線及磁浮快線、長株潭城際鐵路開通運營,長沙相繼跨入“高鐵時代”“地鐵時代”“磁浮時代”“城鐵時代”。黃花國際機場邁入“雙跑道時代”,躋身全球百強。長沙火車南站高鐵、地鐵、磁浮、長途客運、公交、計程車“六站合一”,成為中部最大高鐵樞紐。
全方位創新體制機制
近年來,長沙大力度、深層次、全方位創新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長沙推行“先照後證”“三證合一”“五證合一”等改革,編制公佈權力、責任、流程“三張清單”,市級行政職權由9706項精簡為3657項。讓政府“瘦身”、為市場“騰位”、給企業“鬆綁”、幫群眾“解難”,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得到充分激發。
把科技創新視為加快轉型發展第一動力。在科技創新帶動下,長沙電子資訊、移動網際網路、生物醫藥和高技術服務業等產業保持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長,軟體產業位居中部省會城市首位。2017年年底,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1594家,佔全省一半多。國產大飛機C919起落架產自長沙,長沙研製的微小型科學實驗衛星“瀟湘一號”成功發射。
創新渴求人才,人才帶來活力。2017年6月,長沙推出“人才新政22條”,未來5年計劃投入100億元,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在長沙就業創業。對新落戶並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碩士及本科畢業生(不含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並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6萬元、3萬元購房補貼。新進企業博士後工作站的博士後科研人員,給予10萬元生活補貼。
百姓獲得感大大增強
長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民生感受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尺規,為老百姓辦實事,增強群眾的獲得感認同感。按照新修訂的全面小康監測指標體系測算,長沙全面小康實現程度已達97.2%。
長沙創新城市建設理念,統籌推進清潔城市、暢通城市、綠色城市、亮麗城市建設,城市品質不斷提升。“三年造綠大行動”加快推進,完成綠化3.45萬公頃,建成區新增綠地2015公頃、公園綠地1066公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4.8%,為廣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綠色福利。
今年,長沙將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圈,加強農貿市場、停車場以及人行道、自行車道、歷史文化步道建設的“一圈兩場三道”,作為完善市民居住功能、改善生活品質的重大民生工程,讓老百姓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家門口升級。
長沙堅定不移實施文化強市戰略,推動文化軟實力不斷提升,鑄就了“廣電湘軍”“演藝湘軍”“出版湘軍”等文化品牌。2017年11月1日,長沙成功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為中國首個摘得世界“媒體藝術之都”桂冠的城市。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胡衡華說:“人民的生活方式變了,幸福的真諦沒有變;城市的面貌變了,奮進的品質不會變。”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2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