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莫讓“假點擊量”傷了好內容

2018-10-22 13:5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近年來,視頻網站蓬勃發展,平臺上常會出現點擊量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爆款”影視劇。然而,當視頻點擊量已成為評價影視劇成功與否的關鍵,點擊量造假產業鏈也應運而生。若對“流量作弊”現象不加制止,對那些踏踏實實為觀眾製作優秀內容作品的影視從業者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傷害。

  “播放量造假”攪亂行業

  近兩年,影視劇口碑和點擊量倒挂的情況並不新鮮,有些劇作觀眾評價較高,業內人士也予以肯定,但電視收視率和網站點擊量卻近乎慘澹;相反,有些劇集內容趣味不高又拖遝冗長,觀眾創造出“五毛特效”、“摳圖劇”、“天雷滾滾”等網路熱詞,就是用來吐槽這樣製作粗糙的劇集,但奇怪的是,差評連連卻抵擋不住節節飄紅的點擊量。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有些影視劇雖製作粗糙,但啟用了一些當紅的“流量明星”,吸引不少粉絲的關注,帶來收視率和點擊量;此外,內容不精良的漏洞會通過購買視頻點擊量來彌補,以此獲得“漂亮”的觀看數據。影視劇作圈似乎陷入了“你買我也買”、播放量“50億”、“60億”不斷攀比的怪圈。

  衡量一部影視作品的好壞,播放量的確是其中一個評價維度,但絕不是全部。很多觀眾抱怨現在的電視劇“難看”,劇情枯燥、邏輯不通。一些“流量明星”的業務能力也不被觀眾認可、演技備受詬病,只因“正當紅”,常被投資方花重金請來,認為能吸引更多觀眾關注,最後卻發現結果並不盡如人意。當深耕優質內容讓位於“拼流量”、“拼點擊量”的行業潛規則,“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就會出現,影視行業也會偏離健康的發展軌道。

  制播雙方“各取所需”

  在視頻網站“購買點擊量”操作中,劇作方和視頻網站都難說冤枉,雙方都在參與和獲利。而如今,一條完整的流量造假產業鏈早已形成,利益鏈條與電視劇購買收視率類似。

  一位不願署名的製片人告訴筆者,製片公司通過各種“渠道”“購買”劇作播放量的作法基本算業內常態,能讓製片公司和視頻網站在某種程度上“各取所需”。原因在於,隨著影視劇播放量的攀升,其所屬製片公司可以實現名利雙收;同樣,視頻網站也會因為劇作播放量好、關注度高,贏得更多與其他製片公司合作的機會,同時吸引來更多的廣告贊助商。也正是因為在“買播放量”中嘗到了甜頭,如果製片公司不主動購買播放量,有些視頻平臺也會自己進行數據造假。“比如同一部劇在三個視頻網站同時播放,其中兩家播放量都很亮眼,單單剩下一家的播放量很低,很可能就會造成製片公司對這家視頻網站的運營水準產生質疑,進而影響以後的合作。”這位製片人說道。

  業內人士指出,市場亂象對製片方和視頻網站都有傷害。製片公司出錢買了數據,劇作卻未必能獲得想要的影響力;視頻網站數據作假,也未必能獲得用戶。總之,影視劇產業還是該重典治亂、回歸本源,內容和品質,才該是決定一切的關鍵。

  建立“黑名單”制度

  播放量造假所帶來的利潤讓一些原本還在躊躇要不要進場的影視劇作公司,也最終決定參與進來。評價體系漸漸失靈的時候,劇作的品質誰來保護?怎樣才能讓整個產業鏈重回公平競爭的起點?

  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要想根除“購買播放量”這一頑疾,光靠行業自律很難保障,更重要的還是要加強立法,用懲罰性措施來規範行業經營行為。“視頻網站、劇作方理應自律、誠信經營,但僅靠自律是不夠的。不誠信行為屢屢出現,甚至影響了行業生態,就必須有法律來管。”朱巍說。

  而播放量造假的低違法成本,也讓相關單位“屢試不爽”,似乎找到了一條通向“熱劇”的“捷徑”。朱巍同時指出,數據造假,不只是影響到影視劇的製作品質、影響觀眾對優質內容的觀看意願,也傷害到了廣告主的利益。“應建立行業通用的‘黑名單’制度和曝光制度,讓頻繁造假的製片公司受到懲罰。”朱巍說。

  近日,國內某知名視頻網站正式宣佈關閉前臺視頻播放量的顯示,取而代之的是“內容熱度”,這種綜合了用戶討論度、互動量、多維度播放指標的評價體系,可視為在改變“唯流量”評價過程中積極的嘗試,值得稱讚。接下來,還應建立健全更為完善的多維度評價體系,讓市場回到良性競爭的軌道上來,呼籲從業者回歸優質內容的創作。只有“好內容”,才能真正贏得百姓口碑。要知道,觀眾的眼睛,從來都是雪亮的。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