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支付行業嚴監管常態化

2018-12-05 16:10: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客戶備付金全額集中存管日期臨近,原來靠備付金利息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支付機構將難以為繼。當前,移動支付已經進入下半場,流量紅利已經見頂,未來比拼的是“生態”效應,也就是“支付帶來的疊加價值”,包括理財等一系列服務將成為各方發力的重點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下發《關於支付機構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有關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規定支付機構應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銷人民幣客戶備付金賬戶。

  2012年以來,我國支付業務基本以超10%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快速發展。在快速發展的背後,各種不規範現象也引發了廣泛關注,成為監管整頓的重點。隨著用戶增速放緩及支付行業嚴監管常態化,今年支付行業牌照已經明顯減少,明年支付行業洗牌仍將持續。

  規模快速增長

  今年“雙11”,全國網路零售交易額超過3000億元,在人們流暢便捷地購物消費時,支付清算體系提供了可靠支撐。

  “從業務量來看,2012年以來我國支付業務基本以超10%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快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范一飛表示,網際網路支付、移動支付方興未艾,雲閃付、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支付品牌正驅動著全球支付快速發展。支付產業已成為金融科技的一方高地,給我國經濟金融帶來深刻影響。

  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從業務量來看,2017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608億多筆、接近3760萬億元;人民銀行各支付系統共處理業務119億多筆、3827萬億元,相當於全年GDP的46倍。

  其中,移動支付近年來發展勢頭不減,增速更是遙遙領先。央行近日發佈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作總體情況》顯示,第三季度,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2579.85億筆,金額925.4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31%和0.18%。其中,移動支付業務169.35億筆,金額65.4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4.19%和32.91%。

  在產業蛋糕“做大”的同時,問題也逐漸凸顯。中國銀聯黨委書記邵伏軍表示,前幾年“套冒繞”“二清”“備付金多頭存管”等不規範現象引發了輿論和監管層的廣泛關注。隨著賬戶分類管理制度、斷直連、備付金集中存管等監管措施的穩步推進,支付產業頂層制度設計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起來。從業人員越來越認識到,只有規範,支付行業才能行穩致遠。

  大額罰單增多

  今年,支付機構大額罰單明顯增多。8月6日,國付寶收到了合計4646萬元的罰單,刷新了今年以來支付行業罰單紀錄。

  在上半年被罰的支付機構中,智付支付讓人“印象深刻”,該公司因存在為境外非法黃金交易提供支付服務等違規行為,於今年5月份被央行累計罰款約4200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第三方支付機構前三季度收到的罰單超過80張。從罰單總額來看,2000萬元以上的已達6張,4000萬元以上的2張。去年,單張罰單金額最高的只有533萬元。

  “雖然大額罰單不少,但部分市場主體心存僥倖,依舊我行我素。”范一飛表示,社會舉報數據顯示,銀行卡收單違規、挪用網路支付介面等仍然高發。有些市場主體在三令五申的情況下還在為非法活動提供支付服務。

  范一飛強調,從事支付業務要恪守法律法規、公序良俗,務必禁止為黃賭毒和其他違法活動提供支付服務,已經涉足的要堅決停下來。這些問題要引起整個產業高度重視,部分機構出現違規行為,其他機構要對照檢查、查漏補缺。

  “對於嚴監管,大家要正確認識。不能錯誤地認為嚴監管是運動式,專項整治後監管會有所鬆動。”范一飛強調,支付領域的嚴監管是一以貫之的,防範和化解風險是常態化的。

  那麼,未來的支付監管會如何開展?范一飛認為,嚴監管將常態化。常態化要求保持監管定力,現在是這樣、未來也是如此;對國內機構如此,對境外機構也是一視同仁;嚴監管還要求在風險暴露時期刮骨療毒、猛藥去疴,規範發展時期居安思危、如履薄冰;對存量風險要按照既定措施去消化,對增量風險要加強監測、抓早抓小、提前防範。

  具體來看,下一步,要繼續暢通市場退出通道,嚴格支付機構分類評級、支付業務許可證續展,對於主動轉型意識不強、沒有實質性開展業務、相關指標不達標的機構,要堅決予以清退。

  行業洗牌持續

  今年以來,支付行業整合節奏加快。截至目前,被登出的支付牌照已超過30張。

  隨著客戶備付金全額集中存管的日子越來越近,原來主要依靠備付金利息收入的支付機構將難以為繼。明年這些機構的日子可能更難過。

  央行發佈的《關於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全部集中交存有關事宜的通知》明確,從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對此,范一飛強調,中小機構要提高憂患意識,勇於自我革命,借力金融科技,加快業務轉型,打造競爭優勢,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那麼,接下來支付機構將走向何方?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當前,移動支付已經進入下半場,流量紅利已經見頂,未來比拼的是“生態”效應,也就是“支付帶來的疊加價值”,包括理財等一系列服務將成為各方發力的重點。

  針對這一問題,范一飛也強調,近幾年支付機構利用支付資源成立新的機構開展融資、理財、基金等金融業務,但要嚴格隔離支付與其他業務。支付機構本身要嚴格遵守支付業務規定,不得經營或者變相經營其他業務。

  隨著個人支付領域的增量放緩,未來支付機構發力重點或逐步下沉,部分機構將轉向對公領域。

  邵伏軍分析說,我國移動支付仍集中在小額高頻領域,對個人的服務較為豐富,但在對公領域的服務仍然較弱。同時,公交地鐵等便民場景的覆蓋率仍然不高,二級地市及以下市場支付服務有待深化,小微企業和商戶支付服務有待提升,農村地區、偏遠山區等傳統金融服務空白沒有完全彌補。

  “與此相比,企業支付市場發展相對緩慢,一些中小商戶和農村偏遠地區商戶缺少更便捷、優質的支付服務。”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永林認為,通過高科技應用,支付效率將獲得提升,資金流轉效率也會相應提高。

  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表示,下一步,監管機構將引導支付企業深挖金融科技潛能,提升支付清算服務水準,利用人工智慧、數據挖掘等技術完善支付風險監控模型,助力紓解小微和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使支付服務深度融入實體經濟。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