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扶貧日”系列論壇綜述:盡銳出戰 迎難而戰
10月14日,國務院扶貧辦舉辦易地扶貧搬遷論壇、社會救助兜底保障論壇、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論壇等22個分論壇,圍繞“攻堅克難——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主題,深入探討脫貧攻堅相關問題,交流扶貧、脫貧經驗,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凝聚各方力量和智慧。
扶貧產業怎麼發展
產業扶貧是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建檔立卡貧困戶中,92%的貧困戶已參與到產業發展當中。2018年脫貧的475萬戶貧困戶中,得到產業扶貧幫扶的有353萬戶,佔比達74.2%。在產業扶貧的有力推動下,貧困地區農民可支配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可以說,產業扶貧為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決定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撐。”10月14日,在2019年“扶貧日”產業扶貧論壇上,農業農村部總農藝師馬愛國說。
“貧困地區應發展特色產業。”在論壇上分享紅心獼猴桃致富產業經驗的四川省蒼溪縣縣長楊祖斌說。四川蒼溪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世界紅心獼猴桃原產地。黨的十八大以來,蒼溪連片發展紅心獼猴桃23萬畝,培育出的27個品牌,帶動區域內52個貧困村連片增收脫貧。2019年,獼猴桃產地鮮果收購價每公斤20元,比全國同類產品每公斤高出5元。
國家級重點貧困縣湖北省咸豐縣縣長楊皓認為,扶貧產業需做優龍頭。近幾年,盛產茶葉的咸豐縣引進一批龍頭企業入駐,吸引投資15億多元,茶企獲得各類貸款近10億元、扶貧貸款貼息1000余萬元,培育省級茶葉龍頭企業3家、市級茶葉龍頭企業19家。通過技術改造、並購重組等方式,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全縣已建成15家現代化茶葉生產加工示範企業。因做強了茶葉產業,咸豐鄉村因茶而美,村民因茶而富,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39.6%下降到2018年的8.04%。
“推進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應有效銜接。產業扶貧最大的困難在於與貧困地區資源、條件相匹配的、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產業培育不夠,基本呈現‘地好的種蔬菜、地不肥的種水果、地少的種菌類、沒地的養牛羊’狀況。因而低品質脫貧與短期化產業扶貧等問題依然存在,鄉村產業興旺基礎不牢。從脫貧成功的典型經驗看,強化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營造農業綠色發展環境是打通產業扶貧與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路徑。鄉村產業振興要堅持從壯大特色產業入手,以適度規模經營提標擴量,推進綠色生產,加強對產業發展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投入,加大對特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的扶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夏英在論壇上說。
消費扶貧怎樣辦好
扶貧產業發展起來了,產品順利銷售出去就顯得至關重要。消費扶貧正是為解決此問題而開創的一條扶貧途徑。
“大力開展消費扶貧,對於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推動貧困地區產業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出席2019“扶貧日”消費扶貧論壇的北京市扶貧支援辦黨組書記、主任馬新明說。以北京為例,北京常住人口超過2000萬,每天消耗將近2000萬斤蔬菜、700萬斤肉蛋魚、1200萬斤豆奶類農產品,僅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就日吞吐蔬菜1.8萬噸、果品2萬噸、牛羊和生豬近5000頭,消費市場需求旺盛,消費扶貧前景廣闊。
貴州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張濤在論壇上介紹了“黔貨出山”消費扶貧情況。他說,截至目前,貴州省在對口幫扶城市已設立綠色農產品旗艦店和展銷中心86個,開展農產品品鑒會或推介會29場。2018年,貴州省銷往東部幫扶省(市)特色農產品銷售收入達24.83億元,惠及16.32萬貧困人口。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扶貧辦脫貧攻堅督查專員霍小青介紹,新疆把消費扶貧納入區內協作扶貧考核內容,已同全國33個經濟強縣(市、區)搭建了農產品及服務供需對接平臺,建立起長期定向採購合作機制。鋻於貧困地區電子商務基礎條件差,貧困戶文化水準低,消費扶貧與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網路物流、區域品牌、批量供應結合不夠,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作用尚未充分顯現的情況,霍小青建議進一步強化對口援受雙方合作對接,如在大中城市設立扶貧超市,開展流通基礎設施、供應鏈服務、生產基地建設;新建或改建一批產地倉、氣調庫、冷藏冷凍保鮮庫和移動式冷藏車等設施,以租賃、共用等方式降低參與消費扶貧企業的運營成本。
綠色減貧如何實現
如何讓生態環境保護貫穿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全過程,用脫貧攻堅的成效夯實鄉村振興的綠色本底和可持續發展根基?在2019“扶貧日”生態環保扶貧論壇上,與會者展開了熱烈討論。
中華環保基金會理事長徐光介紹了西藏植草項目。中華環保基金會在西藏日喀則等地種植了1萬多畝牧草,畝產牧草300公斤到600公斤,每年可為牧民增加純收入800多元,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惠及當地近萬牧民。
“有生態才有產業,才能讓老百姓穩定增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劉彥隨說,西北土地沙化較嚴重的貧困地區綠色減貧的途徑就是改變土地結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發現,沙漠下面都存在紅黏土,可通過結構化整治合理改善土體結構。在西北沙漠地區,劉彥隨用了4年時間做實驗,成功實現了沙化地帶改造,實現了每公頃馬鈴薯5噸左右的高產。
如何實現減貧的生態產業化?北京師範大學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認為,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原則。貧困地區要通過綠色減貧實現可持續發展,用綠色考評倒逼鄉村實現綠色發展,“建立新的綠色減貧評價體系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是脫貧攻堅攻堅克難、決戰決勝的關鍵一年,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重大決策部署,脫貧攻堅責任進一步夯實,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步伐加快,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全面推進,脫貧攻堅的社會合力進一步加強。現在距離打贏脫貧攻堅戰只剩下短短400多天時間,我們要盡銳出戰、迎難而戰,真抓實幹、精準施策,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