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史丹:新發展階段走好新型工業化之路

2021-04-10 13:05: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是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工業化水準大幅度提高,建成了體系完整、產能巨大的工業體系,成為世界製造業第一大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要看到的是,我國的工業化進程並沒有完成,而是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展望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這為我們立足新發展階段走好新型工業化之路指明瞭方向。

  認識重要特徵

  回望過去,人類歷史上發生了多次技術革命,雖然每次技術革命都表現為把新的生產要素投入到生產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工業化水準,極大地推動生產力發展,但當前正在發生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則開啟了工業化的新紀元,使人類社會發展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這是前所未有的進步。

  傳統工業化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伴生著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惡化等負面影響,不利於人類的可持續發展。與傳統工業化相比,新型工業化的最大特徵是能夠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以網際網路、大數據技術、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等為重要內容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數據納入生產要素的範疇,正在改變著傳統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和社會發展方式。

  其一,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具有非損耗性和邊際收益遞增的特點,不會因使用而發生損耗,而會大大促進數據要素的積累,這有利於打破傳統生產要素有限供給對發展的制約。目前我國數據資源已呈現指數型增長,數據賦能也在不斷拓展,產業數據化、數據產業化就是由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變的過程特徵。其二,數據要素積累越多,對其他生產要素替代性越強。比如,機器人替代人力勞動的數據越多,效果就越好,對其他生產要素的替代率也就越高。其三,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工業化的能源基礎。傳統的化石能源逐步被清潔可再生能源取代,將從根本上解決資源有限性對經濟發展的制約以及化石能源過度開發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其四,大數據技術把生產與需求更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此,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動的產業發展並不是像前幾次工業革命那樣,直接推動某類製造業的快速發展,而是在帶動服務型製造、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動大數據產業、數據平臺等服務型產業及其新模式、新業態的快速發展。總之,站在新工業革命的歷史坐標繫上來看,新型工業化是涉及生產要素、資源環境與生產方式的系統性、整體性變革,是全面促進經濟發展的工業化。這是我們首先需要把握的。

  把握重要價值

  現代化是由工業化驅動向現代社會變遷的過程,工業化也可被看作是經濟現代化。眼下我們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征程。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積極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在現代化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是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新型工業化強調生產智慧化、分工網路化、產品定制化、過程綠色化,這樣一方面有利於保持傳統工業化形成的分工效率,提高工業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另一方面通過大數據和網際網路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步伐。要看到,新型工業化與傳統工業化一樣,不僅會帶動工業部門本身生產要素組合的變化,也會對其他部門及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帶動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二是架設通往製造強國的必由之路。在傳統工業化進入中後期發展階段,工業領銜經濟增長的地位被服務業取代後,世界各國開始在數字經濟的賽道上競跑。從各國的實踐來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影響下,傳統製造業向綠色化、智慧化、服務化和定制化方向發展,衡量製造業水準的標準和反映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正在重新構建,新一輪工業化正在開啟。在這個大背景下,建設製造強國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三是解決傳統工業化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新型工業化是建立在綠色低碳基礎上的工業化,是解決我國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基礎之策。而數字化與綠色化亦是工業發展的世界性趨勢。一方面,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是當今時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發展領域。另一方面,基於大數據技術應用和數據要素的投入,可以有效進行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系統優化,實現經濟全鏈條的綠色發展。

  四是為實體經濟構建新的發展模式。新型工業化推動的融合式發展,可以充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大大降低企業集設計、生產、銷售等各環節于一體的生產成本,擴大工業產品的需求空間,有效避免傳統工業化後期的工業生產過剩和產業外移所形成的產業空心化,形成以人為中心的服務型製造發展模式。

  找準短板制約

  在認識到新型工業化重要價值的同時,也要看到,相對於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要求,我國新型工業化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面臨著不少制約和短板。

  一是整體生產要素水準較低。我國雖然用幾十年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傳統工業化,但是主要依賴資源與初級勞動的投入,因此很長一段時期只能處於全球價值鏈分工的低端。當前我國高級生產要素尤其是與數字經濟相匹配的人才、關鍵技術不足問題已較為突出,將會制約我國從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的轉變。

  二是傳統工業化的支撐不夠牢靠。生產技術能力具有延續性,新型工業化是建立在傳統工業化基礎上的。總的來看,目前我國傳統工業化的發展支撐還比較薄弱、還不夠牢靠,主要表現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與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這樣會直接影響到數字經濟條件下新興產業的發展。

  三是產業數字化轉型相對滯後。我國在電子商務、線上支付等領域較為領先,但是在生產領域則較為滯後於發達國家,特別是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發展還不盡如人意,相關行業的營業收入、研究投入等與世界先進水準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這是需要我們重點關注的短板。

  四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薄弱。我國能源結構長期停留在以煤炭為主的全球第一次能源革命的水準上,能源轉型大大滯後於產業結構轉型、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薄弱,這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主要障礙之一。對此中央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與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目標是一致的,是下一步我們需要發力的方向。

  系統協同推進

  縱觀世界近現代經濟發展史,工業化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走好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立足新發展階段,我們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堅持改革創新思維,堅持系統協同推進,統籌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和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統籌推進製造業與服務業、農業的協調發展,統籌推進數字經濟在生產與消費中的應用,統籌推進能源轉型與綠色低碳發展,統籌推進國內外產業佈局與價值鏈升級,構建促進新型工業化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需要認識到的是,新型工業化發展並非是工業領域的單打獨鬥,而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國家經濟、國防、科技、教育發展的方方面面。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也給經濟理論和實踐提出新的挑戰和要求。從實踐看,新型工業化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通過建立新的法律、制度、標準等予以保障。比如,數據資源產權、交易流通、跨境傳輸和安全保護等問題都需要我們通過設立新的基礎制度和標準加以規範。從理論看,過去傳統工業化更多指向的是創造物質財富,傳統工業化理論根據經濟發展水準和產業結構的變化把工業化分為初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但對後工業化階段之後產業如何發展並沒有描繪。新型工業化強調了數字價值的重要性,相應的產業範式、產業組織形態都在隨之改變,其發展規律也必然會發生變化。對此,我們的理論研究要總結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規律,對傳統工業化理論進行創新,從而探索出適應中國國情的新型工業化理論。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