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更多年輕“新農人”成為種糧生力軍

2022-07-11 09:05: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專家點評】

  廣袤田野上,年輕人大有可為。當前,一大批有知識、有文化的80後、90後耕耘在田間地頭,成為糧食種植、穩產增產的“生力軍”。保障糧食安全,回答“未來誰來種糧”問題,關鍵在於不斷提高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特別是多措並舉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種糧大軍,自覺扛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使命擔當。

  增強新農人榮譽感,讓“泥飯碗”變成“金飯碗”。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前,應加快培養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一方面,應加快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示範基地,鼓勵和引導農民學員積極參與培訓,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其種糧技能;另一方面,打通職業農民職稱晉陞綠色通道,構建融學歷、資歷、業績以及專業綜合能力等指標為一體的職稱評審量化考核標準,讓“土專家”“田秀才”等優秀農民成為真正的農業專家,激發新農人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特別是不斷增強年輕人對農民職業身份的認同感自豪感、榮譽感。目前,我國家庭農場達390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220萬家。要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促進更多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帶動廣大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

  提高新農事科技含量,讓農業成為能增值的產業。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0%,科技正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落實“藏糧于技”戰略,關鍵是要大力推廣科學種田,讓農民用最好的技術種出最好的糧食,挑上致富金扁擔。一方面,大力推廣智慧農業,將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與傳統農業相結合,及時追蹤農機的行駛軌跡和播種狀況,定期監測農田土壤成分及農作物病蟲害資訊,實現智慧化、規模化、數字化、無人化生產,提高糧食種植品質和效率;另一方面,繼續壯大科技特派員隊伍,發動龍頭企業、科研院所、涉農院校等有關單位補充科技特派員後備庫。對於種植經驗不足的年輕農戶,要培養帶動一批年輕的技術能手,幫助他們解決難題,提升種糧信心,為農業發展增添後勁。

  貫徹新農“保”政策,讓農糧成為受保護的對象。保障農民糧食經營收益,是一項系統性和長期性工作,也是提高年輕人種糧意願的基礎。當前,既要完善小麥、玉米、稻穀、大豆等農作物的生產補貼政策,擴大糧食保險覆蓋範圍,實現糧補和糧保政策“雙管齊下”;又要統籌做好農資價格監管調控工作,強化農資行業價格鏈整體協同,有效維持農資市場價格秩序;還要完善糧食收購價格制度,落實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協調解決收購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發揮新農科優勢,讓農學成為熱門專業。加強涉農院校專業建設力度,通過學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吸引更多學生報考農學專業,讓學生更加關注和了解種糧一線的實際情況,培養學生對新農科的興趣,增強學生學農愛農、知農為農、強農興農的情懷和擔當。另外,加大對涉農院校高水準前沿基礎研究的支援力度,加快破解糧食安全“卡脖子”難題,確保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提高優質良種自給率,用中國好種產出中國好糧。

[責任編輯: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