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做到“動態清零”,國家衛健委強調這兩個關鍵詞

2022-10-15 12:57:00
來源:人民網
字號

  “近期,我國持續面臨境外疫情輸入和本土疫情傳播擴散的雙重風險,局部地區疫情出現反彈。”在10月13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疾控局傳防司司長、一級巡視員雷正龍介紹疫情防控形勢時說,當前,全國疫情形勢嚴峻複雜,呈現“點多、面廣、頻發”的特點,發生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風險依然存在,但總體可控。

  “中國政府所施行的‘動態清零’是基於‘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所決定的。” 國家衛生健康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回答記者提問時重申了我國要毫不動搖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

  為什麼要堅持“動態清零”?用確定性來對抗不確定性

  為什麼不能與病毒“共存”,還要付出相當多力量來堅持“動態清零”?梁萬年表示,中國政府所施行的“動態清零”,一是國家的抗疫方針、抗疫策略是基於“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提出來的;二是基於目前對病毒特性的認識,特別是對它變異的方向、變異後的危害性變化的認識,包括對這種疾病的認識。

  “我們現在並沒有能力完全把病毒消滅掉,也沒有能力保證不出現一例或者散發病例。”梁萬年說,“動態清零”總方針的核心是阻斷疫情的持續性社區傳播,防止疫情形成規模性流行或者規模性疫情反彈。要做到“動態清零”,有兩個關鍵詞最重要,一是快速,快速發現、快速處置;二是精準,精準識別疫情、精準劃定疫區範圍、精準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精準進行密切接觸者的判定和管理、精準進行臨床救治,最終精準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梁萬年同時表示,我們國家人口的總數大,老年人口的比例高,加之新變異株免疫逃逸加強,如果不實施“動態清零”,勢必會造成大量感染,導致老年人群、導致有基礎病的人群,有可能造成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這種是不能夠容忍的。

  “我們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是有效的、是可行的、也是科學的,所以面對這些不確定性,我們就應該用確定性的策略、確定性的方針來對抗這種不確定性。”梁萬年說。

  我國的疫情防控效果如何?中國人受到新冠的影響是全球最小的

  “新冠流行近三年,全球每個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發病和死亡兩個指標看,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受到新冠的影響是全球最小的。”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從兩個視角進行了比較。

  一是和美國進行比較。截至10月10日,世界衛生組織網站公佈,美國累計報告病例95260865人。中國本土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54066例,無症狀感染者755048例,感染總數1009114例。中國本土的新冠感染率為每10萬人口70人,是美國的1/483。

  二是和全球進行比較。中國人口占全球的比例是18.32%,新冠發病數佔全球的比例是0.16%;按照百萬人口計算發病率,發病率是全球的1/112。

  “我們沒有理由不自信,沒有理由懷疑我們的防控策略。”吳尊友說,無論是與美國疫情防控效果進行比較,還是與全球總體疫情防控效果進行比較,中國都是絕對的優等生。

  如何有效預防新冠後遺症?堅持“動態清零”預防感染

  “世界衛生組織2021年10月公佈的臨床病例定義,新冠後遺症通常發生在感染新冠發病後的3個月內,可以是急性感染康復後出現某些新症狀,或者原先急性感染期某些症狀持續存在,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吳尊友介紹,新冠後遺症又稱新冠長期症狀,其可能會反覆發生,並且無法由其他診斷來解釋。

  根據全球研究結果,新冠後遺症覆蓋範圍較廣的健康問題,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維障礙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難、頭痛、頭暈、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關節或肌肉疼痛、抑鬱或焦慮、發熱、嗅覺或味覺喪失等。這些症狀可以持續數周、數月甚至更長時間。

  吳尊友說,新冠後遺症常見於重症病例,但也可以發生在輕症病例。一般來說,接種過疫苗的人,感染新冠後患後遺症的風險要遠遠低於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

  “我國繼續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不僅是控制規模化疫情的重要策略手段,也是我們預防新冠的重要方法。”吳尊友強調,預防新冠後遺症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新冠病毒感染。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