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強大韌性背後的科技支撐
中國經濟形勢如何?在10月17日上午,黨的二十大新聞中心舉辦的首場記者招待會上,有記者拋出了關於中國經濟形勢的問題——現在看來,年初確定的5.5%左右的目標實現難度較大,很多分析師把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調到3%左右,請問對今年的經濟形勢有沒有一個分析?
“面對超預期因素衝擊影響,中國經濟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企穩回升,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坦言,中國經濟運作中存在困難和挑戰,但更加充滿機遇。
“我國目前正在沙漠、戈壁、荒漠規劃建設4.5億千瓦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 趙辰昕在會上列舉了“韌性和潛力”的具體表現:中國能源裝備、石化裝備、礦山機械、工程機械、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等重點設備訂單都在大幅增長。
那麼,中國經濟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背後還有哪些科技亮點?
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鍛長板補短板”是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鍛長板”方面,趙辰昕介紹,我國在加快實施製造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五年行動計劃,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打造一批優勢長板產業,提升重點領域全產業鏈競爭優勢。
趙辰昕指出,“補短板”方面通過聚焦國計民生、戰略安全等關鍵領域,緊盯“卡脖子”薄弱環節,按照“揭榜挂帥”“賽馬”等機制,一體推進短板攻關、迭代應用和生態培育,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另一方面,通過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突破重點基礎領域短板弱項。
科創產業融合引領區域協同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以科創產業融合為引領的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成效顯著。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趙辰昕介紹,五年來,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大灣區聚焦科技創新、產業協同、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以橫琴、前海和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臺為引領,加快推動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步伐。通過完善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兩廊”“兩點”架構體系,有序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發展,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高品質發展典範。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
毋庸諱言,國際環境複雜嚴峻,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存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等是中國經濟發展需要面對的現實局面。
如何不斷提升我國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準?新興產業、創新發展成為應有之義。趙辰昕介紹,我國堅持“全國一盤棋”,優化產業佈局,提高全產業鏈運作效率。通過深入實施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構建產業集群梯次發展體系,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得以培育壯大。深化開放合作方面,不僅促進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還注重提高利用外資品質,鼓勵外資加大高端製造、高技術等領域投資,支援外資研發中心創新發展。
創新驅動重點領域高品質發展
白鶴灘水電、“華龍一號”核電等一批全球領先的戰略工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種源自主可控……這些發佈會上令人振奮的科技名詞彰顯了創新驅動引領的作用。
“我國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近年來成效顯著。煤電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工程的實施助力90%以上的煤電機組達到與天然氣發電相當的排放水準。”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表示,科技創新驅動作用越來越強,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裝備製造產業鏈不斷完備,全球最大規模的電動汽車充電和加氫網路順利建成。
在科技創新的引領下,能源領域將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十四五”期間計劃改造煤電規模合計6億千瓦左右,紮實推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示範應用,並大力推進風電、太陽能等的高品質發展,推動水電、核電重大工程建設,發展生物質能、地熱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並積極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在糧食安全方面,堅持“藏糧于技”是國家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叢亮介紹,現代種業等科技支撐,不斷為糧食安全注入新動能。在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和種源自主可控,提升農機裝備研發和應用水準,健全農作物病蟲害等防治體系,加大綠色倉儲、高效物流、糧油加工等技術研發力度方面,科技創新均實力線上。 ◎本報記者 張佳星(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