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4月6日消息 針對近日人們關注的高雄港跌落全球十大港口之外的消息,今天臺灣《工商時報》發表社論對高雄港的衰落原因進行了分析,文章指出,高雄港“沒落”的主因其實可以歸咎兩岸無法直航,使大陸轉口貨櫃與物流業務無法利用高雄港。文章還認為民進黨當局對於兩岸的經貿往來干預太多,使原本因同文同種而佔據優勢的臺商失去太多商機。
評論說,曾經在全球貿易與航運尤其轉口運送上擁有一席之地的高雄港,如今卻光芒不再。統計數據顯示,高雄港在2000年前,擁有全球第3大貨櫃港紀錄長達8年,2000年時因釜山港裝卸量大幅成長,遭排擠退落為全球第4,2002年遭上海超越,2003年再遭深圳超越,排名掉落至全球第6。去年底,高雄港又被荷蘭鹿特丹和中東的迪拜兩個港口超越,排名一口氣跌落為世界第8。今年三月數據顯示,由於一月份單月貨櫃吞吐量被廣州、寧波舟山港超越,高雄港的世界排名首度掉到10名之外,而這個趨勢很可能繼續下去,甚至急遽惡化。
評論分析認為,高雄港排名節節敗退存在很多原因,雖然表面上高雄港的貨櫃裝卸量每年仍然維持一定的成長量,但後來居上的港口成長成績更為可觀,自然將高雄港擠到後面去了。而在諸多原因中,除了大陸本身對外貿易發達,使諸多港口貨櫃裝卸數量遽然提升外,高雄港“沒落”的主因其實可以歸咎兩岸無法直航,使大陸轉口貨櫃與物流業務被迫無法繼續利用高雄港。
事實上,2000年釜山港將高雄港逼退至全球第4,其主要原因就是取得大陸轉口貨櫃業務。臺當局在政策上遲遲不願正視兩岸不直航的代價,連帶高雄港的貨櫃吞吐量也隨之減退,全球排名自然只有持續下滑了。
評論指出,在兩岸經貿交流與互動上,民眾一向就要求民進黨當局不要干預太多,畢竟商機稍縱即逝。在全球貿易及投資浪潮中,兩岸間的經貿商務活動,臺商原本因為同文同種而佔有優勢,大可趁機利用對岸廉價的勞動力、原物料及廣大的消費市場而在全球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現在,雖然貨櫃港的競爭勝負已定,但如果妥善把握,在產業、外貿等其他領域,臺灣還有很大的空間與很多的機會,就看執政者的智慧了。(章潘)
[ 責任編輯:張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