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5月18日廈門消息 臺灣呂氏祖籍福建詔安、臺灣宜蘭李氏祖籍福建詔安、臺灣林氏祖籍福建平和、臺灣張廖簡氏祖籍福建南靖……17號下午開始的閩臺姓氏族譜展上,一本本承載厚重歷史的紙質“紀錄片”,講述了臺灣同胞先祖東遷的滄桑歷史,而在這些歷史當中,有關“六桂”的故事特別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臺灣“六桂”宗親總會是此次組團參會的最大的臺灣宗親團組,達到46人。早在16號晚上的海峽論壇開幕式文藝晚會上,這支隊伍就頗為引人注目。
據世界“六桂”宗親總會副理事長洪賢德講述,“六桂”為六個姓氏:洪、姜、翁、方、龔、汪,“六桂”的由來有著一段滄桑的歷史。據記載,在宋朝時,翁氏鎮守邊關,後來被陷害,被迫將六個兄弟改姓,也即後來的六個姓氏。不過“六桂”的後代並沒有被這場變故所擊倒,反而因為挫折而更上進。
臺灣“六桂”宗親總會副總幹事洪長成說,由於“六桂”後代不斷有考取功名者,早期“六桂”實為“六貴”,後來為了低調起見,才改為現在的“六桂”。
如大多數閩人的祖先一樣,“六桂”大陸最早的祖先是在河南固始縣,而入閩的開基祖是在莆田,因此,他們都是回莆田謁祖。不過“六桂”東遷臺灣的時間則各不相同,有的在鄭成功時期,有的在清初,還有的在清末,如洪長成的祖先即在清末光緒年間東遷臺灣,還有的並沒有東遷,如廈門翔安的“六桂”。如今“六桂”子孫遍及臺灣25個縣市、大陸閩南地區以及世界上其他地方。臺灣“六桂”宗親總會執行秘書洪參教則具體指出,在臺灣2300萬人口中,有78萬“六桂”鄉親。
“六桂”的子孫非常團結,他們組織的世界“六桂”宗親總會總部設在美國加州,每兩年舉行一次宗親懇親會。明年,該會將在廈門翔安舉行,屆時,世界“六桂”鄉親們,又可以齊聚一堂,敘敘鄉誼,聊聊歷史了。
其實,“六桂”的東遷只是閩人入臺這個浩瀚的歷史畫卷中的一個縮影。史書記載,大陸人民移民臺灣可以追溯到明朝以前,但直到明朝末年,在臺灣定居的二三萬大陸移民還是以貧民、漁民、走私商人等底層民眾為主,且大部分為福建人。明清之際,特別是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鄭氏將士與家屬大量遷往臺灣;在清朝實行遷海之際,鄭氏又從福建漳、泉一帶組織大批移民大量遷往臺灣;使在臺灣的大陸移民達到十多萬。
經過康熙年間在臺灣設府,乾隆年間允許“良民”遷往臺灣,光緒年間大力招墾,至1895年臺灣被日本侵佔時,以閩人為絕大部分的大陸移民及其後裔已超過200萬,他們的後代構成了今天臺灣的“本省人”。
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中國人傳統的落葉歸根情結在臺灣人身上特別明顯。上世紀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以後,不止有成千上萬台灣老兵返回大陸尋找親人,更有不少臺灣省人回到祖籍地尋根謁祖。而由於閩人遷臺曆史的久遠,要尋找到正確的祖籍地,根據族譜中的開臺祖名號尋找大陸族譜中相同的祖先名號。族譜對接,就成為了尋根的重要基礎。
中華黃氏宗史研究會的黃千忠收集族譜已經20年了,他也是特意來參加今天的“閩臺姓氏族譜和涉臺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的。據黃老介紹,目前自己收藏的2000多冊族譜,除了供自己研究以外,也作為幫助他人尋根的歷史資料。
不過宗親們也發現:通過個人的收藏力量畢竟比較小,只有通過社會或者組織的運作,組織綜合性的大規模的族譜研究和族譜交流活動,才能使族譜資源更多的被挖掘,也才能幫助人們更快地找尋自己的根。
陳春霖就是致力於此項工作的臺灣人,他是臺灣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的秘書長,該會也是本次“閩臺姓氏族譜和涉臺文物展暨宗親懇親會”的協辦單位之一。陳春霖向記者介紹,他們經常開展兩岸族譜研究和族譜考察活動。在即將到來的6月份就有兩場比較重要的與兩岸族譜相關的活動,分別是組織漳州相關族譜研究人士前往高雄考察族譜文化;另外還有一項充滿創意的活動,那就是在福州舉行的青少年創意族譜活動。陳先生介紹,所謂青少年創意族譜活動,就是鼓勵年輕朋友們通過自己的想像,用手筆繪出自己姓氏族譜的源流,使年輕人對自己的根更有記憶,也更有興趣。
族譜記載的是過去的歷史,然而歷史是未來的基礎,只有了解了自己的歷史,才能夯實兩岸的未來。兩岸不論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需要找尋自己的根,也正是在此意義上,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部分,族譜交流是值得大力推廣的,因為那關係到我們的過去與未來。(特約記者 徐麗麟)
[ 責任編輯:田雲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