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本網快訊  >   正文

相互學習取長補短 臺教育代表走進北京小學談心得

2009年08月18日 08:42 來源: 字號:       轉發 列印

 

臺灣小學組教育代表在中關村第四小學教學樓前合影(台灣網 董潔 攝)

 

  台灣網8月18日北京消息 “立體化”合作教學、特殊學生“導師制”、家長模擬教學的“生涯月”……中關村四小的教師輪流走上講臺,以教學實例為依據介紹了該校獨具特色的教學方法、班級管理及家校合作等措施,獲得了臺灣小學組教育代表的陣陣掌聲。

  8月17日下午,參加第三屆兩岸青少年社會教育研討會的代表與中關村第四小學的師生聚集一堂,互動交流。

  “中關村第四小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新鮮,學生的那股熱情勁深深的吸引了我,我覺得這裡的老師、家長在學生的成長教育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們根據孩子們的個性、特長的不同,為孩子們營造了可以發展自己潛能的環境”,臺南市勝利小學校長黃振恭說。他表示,臺灣的學校和這所小學都是開放式的學校,在這方面,兩岸都有很大的共同點,下午的暢談會辦的很成功,這种家長參與的活動很有意義的,希望以後多開展這種交流互動式的暢談會。

  “大陸所說的‘班主任’在臺灣叫‘導師’”,來自臺灣花蓮縣中正小學的吳昌葦老師說,兩岸基礎教育的中心思想相似,許多教學思想不謀而合,在臺灣,學校也會邀請教育專業的研究生擔任孩子的導師,細心指導幫助孩子成長。

  在下午的交流會上,家長和學生也成為課堂互動的一部分。他們分組加入到兩岸代表的圓桌當中,與這些長期從事一線教學的基礎教育工作者分享經歷、暢談體會。


  “雖然有一些臺胞喜歡把孩子送回臺灣讀書,但我信任這裡的教學品質,我很放心把孩子交給這樣喜歡吸收的學校”,臺籍學生鮑大興的父親鮑永正告訴記者,學校和家長互相促進成長是一種良性的迴圈。鮑永正從孩子的學習中認識到,相比大陸,臺灣的學校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於是推薦孩子將《弟子規》帶到學校,意外的帶動了四小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潮,“兩岸有不同的教育體制,我們作為家長有責任把臺灣好的教育特色推薦給學校。”

  在圖書館的地球儀前,臺灣來的老師不禁給四小的孩子們出了道考題——臺灣在哪?看著不停轉動的地球儀,本以為難住了孩子們,誰想到靈精的孩子卻說“找到‘雄雞’不就找到臺灣了,是在一起的!”

  “對,我們之間只有一道淺淺的海峽,歡迎你們來臺灣做客哦!” 臺灣雲林北辰小學校長丁招弟對同學的機靈十分高興,她教大家用閩南語說,“好好學習,努力打拼”,鼓勵孩子們繼續努力。

  參觀結束時,臺灣牧群教育機構董事長沈銘賢表示,互動對於兩岸教育交流合作而言是具體的體現,期待今後會有更多基於校園的兩岸交流活動,教師之間可以討論教學技巧,共同提升兩岸的教育品質。(記者 董潔 李丹)

 

 

臺教育代表參觀展覽室(台灣網 董潔 攝)

 

 

看看臺灣在哪?(台灣網 董潔 攝)

 

 

兩岸代表互贈禮物(台灣網 李丹 攝)

 

 

兩岸教育代表互贈禮物 (台灣網 李丹 攝)

 

 

臺灣省教育會理事長郭添財留言(台灣網 李丹 攝)

 

 

活動現場 (台灣網 李丹 攝)

 

 

臺灣雲林縣北辰小學校長丁招弟和同學們合影 (台灣網 董潔 攝)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