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6月28日消息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道,臺空軍清泉崗基地一架經國號戰機(IDF)上個月執行飛行前檢查時,飛行員將一名正在檢查機翼副翼的機工助理士兵的手掌夾傷,卻不聽機工長的建議,執意執行飛行任務,降落後發現夾傷手的副翼蒙皮有十多公分(釐米)裂痕。一名機工長抱怨:“只要飛行員說可以飛,沒人攔得住,但若戰機飛行時因副翼故障墜毀,一架近3000萬美金的戰機就報廢了。”
臺空軍清泉崗基地人員透露,5月24日上午,一架經國號戰機執行空中巡邏任務,飛行員已坐在駕駛艙內啟動引摯,由資深機工長在機頭前導引機工助理士兵與飛行員作起飛前檢測。但機工助理將手放在戰機右翼的副翼執行檢查時,飛行員與機工長均未注意到,於是飛行員執行副翼上下襬動時聽到慘叫,機工助理右手被副翼夾傷。
報道稱,當時機工長要求飛行員取消任務,但飛行員認為並無大礙,堅持飛行。執行任務後降落檢查時發現,戰機副翼蒙皮出現裂痕。內部人士說,“僅修理就花了三天,還要花數十萬元新台幣。”臺軍剛退役的施姓機工長說,蒙皮若因外力碰撞,會造成金屬材料變化,輕則裂痕,嚴重可使整個蒙皮飛脫,甚至造成戰機在空中解體,因此,機工長每次飛行前後都要檢查,確保戰機安全。
臺空軍司令部表示,已將此項案例列為宣教內容,要求臺軍各基地的空、地勤人員,嚴格依規定檢查。臺媒稱,離譜的是,據臺空軍司令部負責調查的人員透露,調查此案時發現,該機工助理是依據“訓練教材”作檢查,機工長則是依“技術規定”,機工長認為機工助理在那個時間應該檢查煞車,而不是檢查副翼,才出現錯誤。
報道指出,經國號是臺灣自行研發製造的戰機,並成立品質標準管制科,自行撰寫訓練教材與技術規定。負責調查此案的人員說,“訓練教材與技術規定竟然出現兩種版本”,臺空軍司令部督察室很在意這種亂象,目前,已重新審定教材與技術規定,避免再發生相同飛行安全狀況。一名曾參與經國號戰機成軍的臺軍退役將領聽聞此事後,驚呼不可思議,“如果訓練教材與技術規定有不同的地方,老早就會提出檢討改進,否則養這麼多物品管理、督察、飛行安全人員幹什麼?”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黃朝盟認為,臺空軍不只忽略飛行安全,也不夠重視專業,若機工長認為副翼已受損,不適合飛行,就應堅持專業。(台灣網 劉海偉)
[ 責任編輯:劉海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