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9月23日消息 兩岸服貿協議在臺遭到綠營人士強烈杯葛,臺“立法院”新會期內能否完整審議通過,仍是未定之數。對此,臺灣《中國時報》撰文指出,民進黨在面對兩岸議題時,總是在意識形態的羈絆下“為反而反”。但結果就是繼續在兩岸間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對於贏回執政權更加毫無幫助。該文同時提出,2010年6月,民進黨也曾厲聲指控ECFA(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但在“立院”表決時刻,卻選擇退出戰場,不願表達意見。如今,面對服貿協議,民進黨是否又將故技重施,續寫“先反對、後妥協”的歷史?
該文指出,無論是ECFA還兩岸服貿協議,民進黨在面對兩岸經貿議題時,總是在政治意識形態的羈絆下,先反對再說,並主張不是非要與大陸交流不可。而且,即便要談經貿,也應當是從國際繞回大陸,而非從大陸走向國際。
然而,這兩個主要反對理由,在現實中卻充滿不可行性。
首先,臺灣貿易主管部門統計顯示,今年1至6月出口貿易總額中,大陸佔臺灣出口比重達26.8%,排名第1;若加上出口香港所佔的12.4%,合計高達39.2%,是出口至美國的近4倍之多。所以,出口導向的臺灣,真能不與大陸往來?
其次,在全球化時代,大陸早已成為“國際”的一環,目前也確定成為“超日追美”的第2大經濟體,但全世界似乎只剩民進黨還不承認這個事實。
回過頭來說,2010年時,縱然民進黨傾全黨之力反對ECFA,甚至在“立法院”表決前夕號召20萬人上街遊行,但到了投票當天卻沒半個“立委”到場。表面說是不願替馬團隊背書,實際上卻是考慮到自己有可能執政,所以終究得回歸務實面,只好以拒絕投票的方式替自己找下臺階。
文章指出,眼下情況與當時相似,民進黨現在對兩岸服貿協議高聲質疑,但最終會不會再度重復3年前的歷史?民進黨作為反對黨,有理由提出各種反對、質疑的聲音。但是,未來應學會正面、積極。例如,主動替可能受到衝擊的產業爭取列入900億元(新台幣)保障範圍,以正面主張取代缺乏實質意義的負面杯葛。
文章最後強調,當然,民進黨大可繼續採取成本最低的“為反而反”策略,但結果恐怕就是繼續在兩岸扮演無足輕重的角色,這對爭取重返執政絕無幫助。(台灣網 王思羽)
[ 責任編輯:王思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