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12月4日消息 綜合臺灣“中央社”報道,近來,臺灣5所私立大學擬調漲學費引發社會各界爭議,今天上午,臺灣多所大專學生團體到臺當局“教育部”抗議,反對教育商品化,並訴求學費凍漲。
抗議行動由臺灣“反教育商品化聯盟”發起,成員包括淡江大學、實踐大學、輔仁大學、文化大學等大專院校學生。他們認為在大專畢業生起薪僅22K(2.2萬元新台幣)、平均薪資倒退16年的狀況下,學生不該是大學的“提款機”。
抗議團體提出4點訴求,包括要求臺當局“教育部”退回各校的學費調漲案;擴大教育經費;公平分配教育經費,增加私立學校補助,優先調降私立學校學費;重新檢討“高校教育鬆綁方案”,反對“常態性學雜費調整方案”,反對學雜費調漲權利下放大學。
近年來受到經濟不景氣,臺灣大學學雜費已將近10年未調漲,但油電和人事成本持續攀升,不少大學叫苦連天,擔心影響經營和教學品質。臺當局財政困難,大學接受的補助有限,只能設法另辟財源,而學雜費就是一項重要來源。為反映成本,臺灣實踐大學、大葉大學、中華大學、世新大學、淡江大學等5所私立院校近期擬調漲學費,漲幅約0.75%到1.5%,多在1000元新台幣以下。
臺當局“教育部高教司”3日表示,目前尚未收到任何大學的調漲學費提案,但學雜費調整是為了合理反映教學成本,將會依法審議。學校若有申請,將會邀請家長、教師、學生代表組成審議小組,依法審議調漲方案,檢視學校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然而,就業環境不佳、薪資倒退,使臺灣民眾難以接受大學調漲學費。臺灣教師工會總聯合會認為,萬物齊漲加上大學畢業生起薪22K(2.2萬元新台幣)的慘況下,大學調漲學費對受薪家庭來說是雪上加霜。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指出,臺灣的大學過度仰賴學雜費,臺當局補助學校經費不斷下降,造成高教品質惡化且不均,而教育主管機關並未做出有效監管,因此調漲的學費是否公平地用在學生身上仍有待商榷。
臺當局“教育部”希望推動合理的常態學雜費調整機制,只是漲幅若太低,對學校幫助不大,漲幅太高,民眾又難接受,加上學生、家長、“立委”一片凍漲聲浪,使新的學雜費調整公式至今仍難產。
大學學雜費不只單純反映收入和支出,背後更隱藏就業環境、職場薪資等因素,在惡性迴圈下,大學經營和高教品質正維持一種恐怖的平衡,除非經濟環境改善,學生願意也能夠支付較高的學雜費,或有企業願意投資大學,減輕大學對學費的依賴,否則高教危機遲早會來臨。(台灣網 扶海濤)
[ 責任編輯:扶海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