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華。(台灣網 李傑 攝)
台灣網11月9日騰衝消息 全國臺灣研究會7日在騰衝舉辦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華在會上指出,隨著中美實力對比關係的變化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深化,美國未來影響兩岸關係的方式將會繼續“暗化”。
張華指出,具體而言,美國仍將運用對臺軍售等傳統方式干擾兩岸關係,但是將會更加謹慎地選擇時機點和武器種類,以免對中美關係造成重大傷害。利用相對隱蔽的掌控臺灣政局乃至操弄島內民意等方式,雖然需花費的力氣更大,但是效果更好,料將是美國未來影響兩岸關係的最主要方式。
張華說,美國一直是影響兩岸關係發展的最重要外部因素,1995-1996年臺海危機以來,美國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角色不斷變化,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影響方式和影響力也有所不同,但總體呈現“暗化”傾向。
張華指出,美國不斷調整影響兩岸關係方式,由暗助“臺獨”到制約“臺獨”政權。由被動介入到主動塑造兩岸關係發展。由粗暴干涉兩岸關係到細膩掌控島內政局。
為了阻撓中國實現統一,干擾兩岸關係發展,美國的方式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如直接插手破壞、培植代理人破壞乃至誤導島內民意等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美國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冷戰後,美國“一超獨大”,對中國奉行相對強硬的政策,自信能夠掌控兩岸關係發展方向,因此落實對臺戰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破壞兩岸關係發展,1995-1996年臺海危機、小布希上任之初的所作所為都是明證。
但是,隨著中國發展壯大,對美國的抗壓性逐步增強,美國的態度開始變得相對低調、手段也相對細膩。通過掌控臺灣地區領導人和政客,進而影響兩岸關係發展走向,成為美國干涉臺灣問題發展的一種主要方式。
“維基解密”暴露的大量材料顯示,美國透過駐臺機構在島內政學界進行綿密的佈局,探知島內政壇的大小事。更重要的是,美國還在島內政局發展過程中發揮影響力,如在決定島內政局走向的“大選”中選邊站,進行政治操作。
2004年、2008年和2012年的臺灣“大選”中,都能看到美國的影子。雖然美國最終的選擇不同,但標準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新當選的臺灣領導人必須是美國認為可以掌控且能夠維護美國利益的。
當然,這並不代表美國不採取其他破壞兩岸關係發展的方式,比如對臺軍售、提升臺美官員互訪層級、支援臺灣參與聯合國等等。但是,掌控臺灣政局走勢的方式更為技巧,對兩岸關係發展的傷害也更大。
張華指出,美國角色變化的原因分析,除了中美實力對比狀況的變化,中國政府不懈的對美鬥爭有關,也是因為兩岸關係發展形勢的變化。臺灣問題終究是中國的內政問題,海峽兩岸關係是臺灣問題發展的最終決定因素,這一基本結構決定了美國扮演的角色,而非美國角色塑造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格局。(台灣網記者 李傑)
[ 責任編輯:李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