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中學生因排名下降自殺 專家吁重視青少年學業壓力

2013年01月24日 14:0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連日來,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初中一年級學生因學習成績排名下降而自殺的消息牽動了全社會的心。記者1月23日採訪了青少年問題專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和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係副教授李文道,他們從專家的角度,呼籲全社會要重視青少年學業壓力問題,為孩子創造更健康的成長環境。

  學習只為競爭,是教育世俗化、功利化的表現

  孫雲曉曾經對兒童人格做過專門研究,“從理論上講,學生有4種學習需要,一是認知需要,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和能力,這是最好的一種學習需要;二是發展需要,學習是為了上好大學,找好工作,掙大錢,等等;三是報答需要,學習是為了報答父母等等;四是競爭需要。最可怕的學習需要就是競爭需要,孩子學習的動機完全扭曲,不是為獲得知識和能力,而是成為人際之間的一種惡性競爭。”

  孫雲曉認為,呼市自殺中學生屬於典型的競爭過度。孩子學業上過多的壓力實質上是過度的競爭,其實人有時候有一點壓力是無妨的,但如果壓力變成競爭,成績上升就是生,成績下滑就是死,是不對的。如果讓孩子今後能有所創造有所發展,還是要培養他們對學習的認知需要,抑制其競爭需要。

  李文道表示,學習是為了競爭,是教育世俗化、功利化的表現,當下,父母、老師、學生要理性看待成績、成才、成功的關係。事實上,早有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和職業成功之間沒有關係,考場狀元不一定轉化為職場狀元。真正的成功是個人充分釋放自己的潛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在實現自我價值,自我成功的同時,還要造福社會。利己利人的“雙贏”才叫成功。

  分層教學,不能只認成績不認其他

  當前,許多學校都在進行分層教學。一些學校理念上新一些,採取分層教學、走班上課,學生可根據自己每一科的成績上不同難度的班,還有一些學校將班級分成重點班、普通班,更有一些學校每學期都進行考試大排名,學生隨成績而調整班級。

  雖然在執行中各有高下,不過分層教學因為強調“因材施教”還是有其先進之處,但孫雲曉認為,分層教學過度強化了教學,教育不只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是一個綜合培養的過程,除了學業成績,還講究合作、互助、責任,講究綜合素質的培養,現在單純以認知來進行分層教學,是有問題的。

  可以說,目前分層教學中只認成績不認其他,使學生的學校生活過度依賴於學業成績,並強化了競爭,“所謂基礎教育,打的不僅是知識基礎,還有做人的基礎,要讓孩子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他們明白什麼是最有價值的,什麼樣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什麼是生活的本質、成長的方向、人生的追求。”孫雲曉說。顯然,那些只重視學業成績的教育改革,也到了要反省的時候。

  孩子的壓力,真不能太大

  “人們常說,有壓力才有動力,從心理學角度看,每個人要適當有點壓力,對於學生來說也一樣,沒有壓力不是好事情。但是壓力與動力並不呈正比關係,當壓力超出承受能力,就會成為破壞性的扭曲,帶來災難性的影響,發生自殘或自殺等極端事件。”李文道說。

  李文道認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於青少年還處於身心成長期,對壓力的解讀能力和抗壓能力,比成人要差一些。“這點事情放在成人身上不算壓力,但放在孩子身上就成了巨大的壓力。有的家長開玩笑或是生氣的時候對孩子說:你不是我親生的。他們不知道這句話對孩子的安全感、依戀感傷害非常大,可能導致孩子從此用消極和灰色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世界。”

  因此,學校、家長、老師,包括社會要對學生能夠承受的壓力有一個合理的預估,另外,不同孩子抗壓能力不一樣,“一定要個性化地解讀每個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但必須謹記一個前提:孩子的抗壓能力普遍弱于成人。”

  寬容一些,讓孩子生命有個成長空間

  孫雲曉認為,錯誤、扭曲的價值可以殺人。“什麼對孩子最重要?是生命,是健康。但現在有一種可怕的價值觀,認為進名校,考高分,比什麼都重要,拿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說:只要你把學習搞好了就行。呼市自殺的中學生才上初一,初一的成績本來就容易起起伏伏,加上男孩子發育晚,競爭力不如女孩,成績出點問題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我們看到正是這些錯誤的價值觀廣為流行讓孩子不堪其重。”

  “不考慮孩子的差異是不行的,絕大多數的孩子是不可能名列前茅的,父母、老師要在心理上有一種理性的接納,現在國際上也流行一種新理念,叫‘全納教育’。也有人會說,我可以接納我的孩子或我的學生,但現行的高考制度下,學校和家長能有什麼辦法?”孫雲曉說,“我認為,這個想法可以理解,但抱著這個想法就不可能解決問題。事實上,孩子越小,微環境比大環境更重要,面對同樣的機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選擇,孩子都會有出路的,但不要對他們期望太高,讓孩子生命有個成長空間,不要等孩子選擇了絕路,大家才追悔莫及。另外,要寬容一些,要容忍失敗,不要把學習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

  “現在有一個現象:似乎每個人都是受害者,而每個人又是傷害的製造者。對於家長來說,我們無法改變教育和社會的現狀,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是適合他的教育,因此,冷靜地對孩子進行分析,提供適合其成長的教育和環境,而不是所謂的名校、重點班,這更重要。”李文道說。(記者 王慶環)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