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科教  >   正文

報告稱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今年降至3683元

2013年05月30日 09:21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隨著創紀錄的699萬高校畢業生走向就業市場,今年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年。昨天,團市委下屬的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發佈2013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今年就業壓力近4年來最大,大學生的平均期望月薪已降到3683.6元。

  京華時報記者 陳蕎 京華時報製圖汪春才

  □期望月薪兩年來持續走低

  自2009年來,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每年都會聯合新浪網推出“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今年共有16090人參與此項調查。

  從連續5年的調查數據來看,2011年的期望月薪最高,平均達到5537.5元,在2012年降到4592.5元,今年則進一步下降到3683.6元。參與調查的人群期望月薪隨學歷的增高而增高,其中,專科生期望月薪3444元;本科生期望月薪為3494元;碩士生為4879元;博士生主要集中在6000元。

  此次調查中,46.9%的學生表示希望在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工作,只有約19.2%的人表示希望在直轄市工作。而從連續三年的調查結果來看,“省會城市以及計劃單列市”這樣的二線城市在求職者選擇工作地點時是最受歡迎的,其次是“地級市”,第三才是“直轄市”這樣的大都市。

  報告分析認為,一線城市的高房價、競爭激烈、生活環境日趨惡劣等讓人壓抑的壓力環境,讓包括大學生求職者在內的年輕人產生了逃離的想法與行動。

  □工作地點二線城市受青睞

  □就業壓力

  近4年來壓力最大

  連續五年的就業壓力調查顯示,2009年的壓力值是19.12;2012年壓力值最低,為16.93;今年的壓力值達到18.17,為近4年來最大。

  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熊漢忠說,近幾年國家採取了很多解決就業的措施,大學生對就業難也有了心理預期,但在這種情況下,就業壓力仍出現強勢反彈,“只能說明今年的壓力確實非常大。”

  調查稱,家庭收入越低,求職者各項壓力就會越大。隨著期望月薪的增加,壓力會呈現降低的趨勢。

  同時,隨著學歷的增加,壓力也會逐漸降低,但碩士生的壓力略高於本科生。

  在今年就業形式更加嚴峻、壓力感受增加的情況下,大多數求職者的幸福感都有所下降,總體幸福感處於中等略微偏下的水準。

  □影響因素 房價與政策是主因

  本次調查中顯示,房價與國家政策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因素,物價因素是第三位,交通因素影響最小。

  在本次面臨就業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中,大多數人選擇找工作,約有12%的人選擇讀研,約有20.4%的人選擇自主創業。

  對比去年的數據,今年求職者中,畢業選擇直接就業的依然為主體人群,並且,就業與創業的比例較前一年度都有明顯的上升,而選擇考研的人群比例較去年有明顯下降。

  調查顯示,每年選擇畢業後自主創業的人群比例都在20%上下,而實際創業人群比例不到2%。熊漢忠表示,如果政府能提供更多的扶持、指導甚至獎勵,讓這些想創業的大學生有足夠的條件實現夢想,那麼就業壓力將會緩解許多。

  □馬上就訪 大學生應重視提高軟能力

  京華時報:大學生求職的期望月薪為何在2011年最高,近兩年持續下降?

  熊漢忠:2011年出現“用工荒”,一些企業招不到工人,畢業生的期望月薪報得有些高,在2012年,畢業生求職期望月薪平均下降千元,可以說更趨於合理化了。不過,今年再降近千元,似乎有點不合常理,但同時印證了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

  京華時報:降低期望月薪能解決就業嗎?

  熊漢忠:在我看來,一味地降低期望月薪並不能真正解決就業難題,更不可能僅僅通過降低期望月薪而求得自己滿意的工作。據我們調查,很多畢業生最後簽約的薪金遠沒有達到期望月薪。

  京華時報:今年實際考研人數達到創紀錄的180萬,佔到699萬畢業生總數的25.8%,為何調查顯示考研人數比去年降低?

  熊漢忠:今年實際考研人數達到180萬,而參與此次調查的求職者只有12%的人選擇考研。在180萬考研大軍中,內心真正想考研的人也許還不到一半。這種“被考研”的現象或是跟風,或是為了回避暫時的就業壓力。

  京華時報:畢業生應該如何抗壓?

  熊漢忠:連續五年的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求職者在壓力的應對方式上更多的偏向消極,在壓力應對方式上應提高積極性、主動性與有效性。我們發現,大學生求職者對於一些技能方面的素質相對比較重視,但對組織能力、道德修養、刻苦精神、工作熱情等社會與具體用人單位所看重的“軟能力”,卻被大學生求職者所忽視。這方面恰恰是求職者應該重視的。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兩岸新聞  臺灣新聞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