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 景】
中央確定的2011年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任務,比2010年全年的商業住宅總和還多,它既拉低了商業住宅的市場開發預期,也同時打開了一扇新的發展之門。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我去年參加了全國政協組織的幾次委員考察活動,去了北京、天津、浙江、海南等地。同時,出於我的本職工作,也去了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的三十幾座城市、縣鎮、農村、牧區。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所到之處,人們關心的首要話題就是房價。應當說,這是2010年從共和國總理到平民百姓都在關注的熱點。中國人的傳統民諺是“民以食為天”,而如今在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走向小康、富裕之後,似乎這一句話當改為“民以房為天”了。無疑,這是一種怪象。
房地產業對於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做出過歷史性貢獻,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發展到了今天,由於畸形發展和畸高的價格,也成了社會的焦點。就此問題我在去年和今年的政協會上提過提案和大會發言,在媒體上發過文章。現在看來,這一問題成因很複雜。
政績因素。其實,現行財政體制是房地產價格一路走高,反升不降的最大推手。各地地方財政最穩定的收入來源,是當地的房地產業。各地政府以行政手段集中了土地後,再以市場價格批出土地,這一進一齣的差價,就成了鉅額財政來源。以GDP增長值來評估社會發展的價值體系,像一個魔掌,一直髮威,使房地產價格直線上升。而各級幹部的政績觀也是推動房地產價格常漲的動因。為官一任,最容易帶來眼球效果的是修路建房。於是,為了超前發展市政工程,亟待提升土地價格,提升房價。反過來,上漲的地價房價,成為實現政績的雄厚資金保障。當然,房地產業也成為一些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相互勾結、大發橫財的最佳途徑。在利益驅使下,有些地方甚至發展到暴力拆遷的地步,引起民怨。
觀念因素。老百姓的消費觀被誤導了,似乎不買一套房住,就不是生活。古老的農業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合乎邏輯的延伸。人生來世,不當一回地主,便是白活。於是,有沒有能力、實力,借錢舉債也得買房。房地產市場呈現空前的買方市場。虛擬的財產觀把人的精神吹胖了。自己住著一套房,為不斷增長的虛擬價值空高興。在改革開放初期,萬元戶還是奮鬥目標,現在動不動就可以聽見身旁的人喜形於色地表露,自己那套房市值已超百萬以上。儼然是一個百萬富翁。其實,在發達國家也不是人人有一套自購房。只是達到人人有所居。而居住房可以是自購的,也可以是租賃的,當然也可以住政府提供的廉租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