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債危機又引發了歐洲政局動蕩。因財政緊縮政策,薩科奇敗北,新上任的“三無先生”奧朗德能否將深陷泥潭的法國帶出來,有待觀望。同樣,由於不滿財政緊縮政策,在希臘議會選舉中,超過60%的選票支援議會小黨,新民主黨未能成功說服反對黨組閣,政治陷入僵局。
自金融危機以來,債務危機、政治爭鬥、各種社會問題疊加讓歐洲深陷困局。失業率節節攀升,經濟增長乏力,日子越過越窘迫,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等接二連三在這場“暴風雨”中倒下。各國多方奔走達成救助方案剛出爐又遭擱置,解決債務危機所有方案的推行阻力重重。經濟難題未解,政治又添新愁。短短幾年間,歐洲各國領導人幾乎換了一茬,也沒能將歐洲帶出困局,反致政壇動蕩,社會不穩。
人民不滿情緒加劇,選擇用自己手中的選票尋求改變。可是選舉能改變困局嗎?未必。這幾年歐洲國家領導人沒少換,但時局卻未見多大起色,反倒是大選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令市場擔憂情緒瀰漫,加劇了歐債風險。領導人頻繁更疊,政令朝發夕改,各國間好不容易達成的共識面臨挑戰。歐洲困局有深層次的原因,貨幣一體化與財政各自為政的脫節、歐盟協商與決策機制的效率緩慢、高福利社會政策以及美元的干擾等等,都不是單靠選舉換帥能解決的。
反倒是過於頻繁地換人,讓一些政策夭折,歐洲復蘇之路反反覆復。因為選民最關心的是切身的、眼前的利益,要求選民們為多年後的“好日子”,現在就勒緊褲腰帶,有點“強人所難”。相反,此刻誰能允諾讓選民過好日子,誰畫的餅更大,誰就能贏得更多支援,這也是西式選舉政治的弊端。輪番競選使得政府領導人淪為拉票的政客,缺乏擔當不敢負責,為討好選民不敢拿社會深層次矛盾開刀,政策缺乏連續性。疊加的一張張空頭支票成就了一次次政治泡沫的投機需求,猶如飲鴆止渴、越陷越深。希冀通過選舉換帥走出困局的歐洲,前路可能更加艱難。
通過選舉方式換掉一兩個看起來“不爽”的領導人,固然能轉移民眾注意力,但終歸不是長久之計。僅靠選舉解決不了歐洲困局,體制性缺陷或許才是西方該反思的重點。(湯華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