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峰會5月20日在芝加哥開幕,萬餘名示威者掀起規模空前的遊行抗議活動。圖為當天遊行中的一個場景。中新社發
當地時間5月18日,數千名示威者衝擊北約峰會舉辦地芝加哥,警察防不勝防。圖為示威者撕毀了芝加哥交通要道上的北約峰會標語牌,並佔據道路示威,使芝加哥交通陷入癱瘓。中新社發
北約又“亮劍”了。5月底,北約多國空軍在拉脫維亞舉行了為期兩天的聯合軍事演習。據拉通社報道,北約此次在拉脫維亞的演習目的是提高波羅的海地區各國軍事力量在真實環境下的作戰技能和標準化程度,同時檢驗北約在這一地區的空中指揮和控制能力。
近年來,北約算得上是四處出擊: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處處都能看到北約的身影。只是,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在世界政治經濟局勢風雲變幻的背景下,北約之“劍”還能用多久?
內部:矛盾四處顯現
北約“亮劍”,世界似乎已經習以為常。然而,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貌似炫目的“劍光”也掩飾不了北約內部的矛盾。
前不久,芝加哥北約峰會作出決定,北約在2014年底前從阿富汗撤出全部戰鬥部隊。然而,事隔沒幾天,法國新任總統奧朗德就突防阿富汗,並重申法國將在2012年底之前撤出全部戰鬥部隊。這比北約決定的撤軍日期要提前兩年。目前在阿富汗境內還留有13萬外國軍隊。法國在阿富汗的駐軍大約有3350人,是北約盟軍中規模第五大的部隊。奧朗德此舉已經引起其他北約成員國的不快。一些成員國認為,這是背離聯盟團結原則的做法,而且可能引發連鎖效應。
其實,即便是在史上規模最大的芝加哥北約峰會上,北約成員的矛盾也顯露無疑。就拿峰會的主要議題阿富汗撤軍來說,各成員國顯然未能就撤軍時間表真正達成一致,而且,在向阿富汗提供援助費用的問題上,各方也心思各異。援阿年度預算約40億美元,美國稱自己將承擔援助金額的一半,但歐洲國家則各有心思,只有德國明確提出願每年認捐1.9億美元,其餘分攤比例還需再議。
外部:不斷尋找對手
5月23日,俄羅斯成功試射了一枚新型洲際導彈。法新社的報道指出,這種新型的洲際導彈旨在穿透北約目前部署的反導系統。這枚導彈的發射時機是外界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剛剛結束的芝加哥北約峰會宣佈歐洲反導系統部署的第一階段已正式啟動。俄羅斯一向不掩飾自己的擔憂:該反導系統將俄核武力量納入攻擊範圍。分析普遍認為,俄羅斯此次試射導彈是對北約的強硬回應。
歐洲反導系統目前已經成為北約與俄羅斯之間的爭議焦點。北約語焉不詳地稱該系統針對的是伊朗。這種說法實在很難令人信服。而且,儘管俄羅斯再三要求,北約也堅決不作出不針對俄羅斯的“法律保證”。此外,還有氣勢洶洶的東擴。北約的態度不能不讓人感覺到它似乎把俄羅斯放到了“對手”的位子上。
其實,冷戰結束後,北約的存在就多多少少帶了些尷尬。但是,成員國各自不可明說的目的讓這個組織一直活躍至今。似乎生怕閒著無事會讓北約土崩瓦解,美國及其北約盟國不斷挑起戰爭。2003年,北約進入阿富汗,開始了歐洲以外的第一次行動。2011年,北約又對利比亞採取了軍事行動。如今,人們又開始揣測北約對敘利亞動武的可能性。
尷尬:前進路不平坦
無論是美國,還是它的歐洲盟友,雖然心思各不相同,但是暫時都不願放下北約這把“劍”。數次東擴、邀請蒙古以“夥伴關係國”身份參加芝加哥峰會,北約依然在擴大。而且,在此次芝加哥峰會上,北約還推出了“靈巧防衛”這一戰略新概念,希望用最少的經費解決當前面臨的安全問題,集中力量,聯合採辦適應新戰略形勢的軍事設備,達到共同使用的目的。
然而,目前看來,北約前進之路絕非坦途。
錢,恐怕是北約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歐債危機依然讓整個歐洲上空烏雲密布,歐洲各國忙於財政緊縮,削減國防開支是重要一項。北約的“老大”——美國也在緊縮國防開支:美國已經宣佈要從歐洲撤出兩個旅的戰鬥力,未來美國是否會繼續在歐洲保留軍隊亦未可知。
北約內部的矛盾也開始顯露。北約的行動範圍早已超出歐洲,但是並非所有成員國都願意接受北約這個全球性角色。而且,“靈巧防衛”這個概念貌似吸引人,但是其實施意味著歐洲國家必須犧牲部分主權來共用防務資源。其難度可想而知。
北約的名聲也不得不提。就在前陣子芝加哥峰會的會場外面,抗議者聲勢浩大。他們亮出了北約並不光彩的形象:屢屢打著“人道主義”旗號在世界上出兵,其實是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不要以鮮血換石油”就是抗議人群打出的標語。(記者 張 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