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分析稱中德關係正成樣板 引領中歐關係深入發展

2012年08月30日 10:5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德國總理默克爾8月30日至31日訪華,這是其今年第二次,任內第六次訪華。默克爾總理此訪帶來了7名內閣成員,將與溫家寶總理共同主持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中方也將有10多名部長參與。這幾乎是兩國之間的一次聯席內閣會議,規模超過中美之間的戰略與經濟對話,受到各方廣泛關注。

  近年來,中德關係在很多方面正走在中歐關係的前列,事實上正引領著中歐關係的發展。

  首先,雙方政治互信增強,特別是兩國領導人之間溝通良好。中德兩國對彼此的重視是相互的,1993年9月德國政府提出以中國為中心的新亞洲政策,這是首個歐盟成員國提出這樣的政策,並推動了歐盟層面類似政策的出臺。歷屆德國政府都將發展對華關係放在較為優先的位置,施羅德執政時期還給自己定下了每年訪華一次的規定。

  默克爾2005年當選德國聯邦總理後,中德關係出現一定波折,但默克爾政府很快調整政策,繼續奉行積極的對華政策。近年來,兩國領導人互訪頻繁,對話、溝通渠道暢通,儘管分歧、摩擦仍在,但雙方領導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保證了兩國關係的持續發展。2011年6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德國,與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主持了兩國首輪政府間磋商,這種溝通和對話機制在中國與歐盟及其他成員國的關係中都絕無僅有,充分顯示了中德雙方對繼續提升兩國關係發展水準的決心,也展示了中德關係在中歐關係中的特殊性。

  其次是中德兩國經貿聯繫愈加緊密。近年來,德國一直是中國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及外資和技術引進來源國。中國則是德國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中德兩國經濟有較高的互補性。中國主要從德進口機電設備、鐵路、汽車及船舶等運輸設備、化學品、光學、醫療儀器等;對德主要出口電器、機械設備、紡織原料及製成品、化學品和玩具等。2011年中德經貿總額近1700億美元,佔中歐貿易總額近1/3,創歷史新高。德國對華出口增長強勁,特別是汽車、機械及化工產品出口增長較快,有力帶動了德國經濟增長。德國是歐洲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截至2010年底,中國從德引進技術累計15036項,金額513.9億美元。德國也是對華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之一,而且主要投資在汽車、化工、發電設備、交通、鋼鐵、通信等部門,大部分為技術含量高的生產性項目,有利促進了中國經濟發展及技術水準的提升。

  第三,中德共同語言增多。兩國在全球性金融危機期間都有不錯的經濟表現,都是世界出口大國,都重視實體產業,也都有較高的儲蓄率,都重視財政紀律,不願意寅吃卯糧等等,這使得兩國在很多國際經濟問題上有較同或相似的立場。

  正因為如此,中德合作開始更為深入,也受到國際特別是歐盟內部更多關注。鋻於德國在歐盟內的重要地位,中德關係在中歐關係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中德關係的健康發展也在較大程度上保證了當前中歐關係的成熟與穩定。

  未來,只要中德雙方繼續彼此尊重,平等對話,在合作中互惠共贏,中德關係還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對雙方有利,也對中歐關係有利,因為中德關係正成為一種樣板,將引領中歐關係持續穩定深入發展。(張健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歐洲所副所長)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國際新聞 軍事新聞 科技新聞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