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週年
您的位置: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國際  >   正文

肆意打壓競爭對手 美對華光伏終裁開了危險先例

2012年11月11日 14:13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光伏企業員工在車間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

  近期,中國光伏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接連遭到沉重打壓。繼歐盟委員會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大規模反傾銷調查後不久,美國時間11月7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又作出終裁,認定從中國進口的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實質性損害了美國相關產業,美國商務部將向從中國進口的相關產品徵收“雙反”關稅。對此,中國光伏企業表示,將通過美國國內訴訟或者多邊貿易機制等途徑維護自身合法利益。有專家認為,美國的這一終裁開了貿易保護主義的危險先例。

  ■ 遏制中國戰略新興產業

  該案始於去年10月,以德國SolarWorld為首的7家企業聯合向美國政府遞交了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電池(板)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申請。今年5月,美國商務部做出向中國太陽能產品徵收“雙反”稅的決定,今年10月,美商務部做出終裁。此次是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終裁,標誌著該案終結。今後,美國將對中國產晶體硅光伏電池及組件徵收18.32%至249.96%的反傾銷稅,以及14.78%至15.97%的反補貼稅。但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另一個裁決,針對此類產品的“雙反”關稅令不適用追溯原則,因此反補貼關稅從今年3月20日起徵收,反傾銷關稅從今年5月17日起徵收。

  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窮追猛打,是想“一箭雙雕”:遏制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保護本土企業。據了解,從2007年至今,我國成為全球最大光伏產品輸出地,光伏產業從規模、技術和價格上均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而美國的光伏企業,除一部分材料、設備和薄膜企業外,晶硅企業基本上都生存困難。

  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曾經表示,面對激烈的全球能源競爭,美國豈能主動揮舞白旗將清潔能源領袖位置拱手讓給中國,於是光伏製造商將破產潮歸咎於中國同行的低價傾銷,他們不厭其煩地指責中國在新能源領域補貼,並認為中國政府為新能源企業提供了太多的便利。

  大選也是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雙反”的原因。專家指出,民主、共和兩黨候選人競相以對華強硬態度拉選票,同時,將本國失業、經濟低迷等問題歸罪中國以轉移國內矛盾。

  ■ 對中國產業傷害嚴重

  中國光伏產品海外遭遇圍剿,國內整個產業面臨重大傷害。據了解,中國光伏產品90%以上銷往歐美,目前歐美都對中國企業課以高關稅重罰,這將使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難度加大。

  “現在中國光伏行業的平均利潤率已經很低了,在這個時候,美國還對我們出口的晶硅光伏電池和組件徵收如此之高的懲罰性關稅,將大大增加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成本,給中國光伏行業造成巨大打擊。”江西賽維LDK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佟興雪表示。

  調查顯示,目前中國1/3光伏企業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多家企業倒閉。以多晶硅為例,自2011年9月以來,國內80%企業已停產,影響波及整個行業超過500億元投資,造成失業人數超過5000人。2012年1-6月,中國太陽能光伏產品出口在保持了6年的連續快速增長後首次出現下滑,出口總額128.94億美元,同比下滑31.49%。

  其實,美國制裁中國光伏企業,對本國企業並無好處。有美國太陽能企業表示,在對中國產太陽能電池板徵收關稅之後,將提高安裝和使用太陽能的成本。專家指出,中美在清潔能源領域只有團結合作才能獲得最大利益。打壓中國企業,也將損害美國原材料和設備出口商以及消費者的利益,導致雙輸。

  ■ 中國企業積極應對

  面對美國的制裁,中方表示強烈反對並積極應對。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代表中國光伏產業發表聲明稱,該裁決嚴重扭曲了中國光伏產業及光伏產品對美出口的現狀,“雙反”關稅必將嚴重損害中美兩國及全球綠色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及消費者利益。 

  聲明還表示,中國光伏企業將認真分析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終裁裁決,保留通過美國國內訴訟或者多邊貿易機制等途徑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的權利。

  專家指出,對外,中國政府和企業要聯合出面主動應對美國的制裁,並且對美國輸華產品進行反制。對內,光伏產業應淘汰落後產能,進行優勝劣汰,推動行業整合。中國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當前中國光伏行業陷入困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行業自身缺乏規範管理,企業盲目擴張和無序競爭造成的,要走出困境,必須依靠行業的整合升級。”

  專家建議,國內光伏企業要實現新轉變,可在不受反傾銷波及的地區尋找代工工廠生產太陽能組件,或直接在海外設廠。同時,開拓國內外市場,向其他太陽能資源豐富的國家出口。

新聞中心 兩岸 社會 國際 臺灣頻道

相關閱讀:

[ 責任編輯:芮益芳 ]

: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