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報道的“中國即將成為第三經濟大國”喜訊尚未消散,“中國九省市富可敵國”的消息又至,加之鋪天蓋地、近乎吹捧般的分析和評論……長期貧困之後,渴望早日站在世界強國之林的情結早已演化成中國的國民性。金牌、大獎、紀錄……人們樂此不疲時,卻全然不知自己盡失正確的辨析能力,及“意外”結果尾隨而至。
事實上,“中國富裕論”的影響已經顯現:首當其衝便是對華貸款及援助。日本近日宣佈,明年3月後將不再新增對華日元貸款。連日本民眾都認為“中國已發達,何需再援助”。更有趣的是,國際間關於重新劃分發展中國家的討論近年來從未停止,目的無非是儘早拿掉中國享受的待遇。
還有以“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來解決全球經濟不平衡”為代表的“中國責任論”已泛化到非經濟領域,當西方因自身利益而深陷國際糾紛時,往往把目光投向中國。
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當然是中國人的夢想,但中國的富強絕不是以GDP的多寡為標準。近年來,中國GDP相繼超越加拿大、義大利、法國和英國,但這些國家的民眾並沒有因此沮喪,因為無論是從科技水準、產業優勢,還是創新能力、每人平均產值等方面考量,他們的“幸福指數”都遠高於中國。
西方經濟學家們早已心知肚明:GDP不能衡量經濟的增長方式,更不能衡量一個國家的國民財富。更何況中國還存在貧富差距擴大、地區發展失衡等問題。
中國經濟是否真的站在“世界之巔”,科學評估的方式很多,中國登峰之路也需要一步一步,決不能一夜之間被那些“數據”推上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