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亞洲時報》線上1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的艱難選擇:糧食或者混凝土
當中國急於落實4萬億元的經濟刺激方案時,外界認為這一方案的成功要依賴政府為機場、廉價房等數百個新項目提供土地的能力。最近,中國一位經濟學家提出新觀點:北京堅守1.2億公頃耕地面積的政策是中國未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阻礙,應被放棄。這引發了公眾爭議。
天則經濟研究所創建人茅于軾提出中國應停止糧食自給政策並轉而依賴世界糧食市場供給的觀點,讓他一夜之間成了“公眾敵人”。一位網民說:“任何一個經歷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大饑荒的人都知道糧食的重要性。13億人依賴進口糧食是非常危險的。”還有人說:“我們寧肯降低經濟增長率也不能在獨立自主的糧食政策上讓步。如果政府不能承擔這個責任,國人將會失望。”
如果中國要保證95%的糧食自給率,就必須保證最低耕地面積。北京正全力以赴保證1.2億公頃耕地面積的最低標準,以確保13億人的糧食安全。讓北京煩惱的是,保護耕地同2009年的頭號重點工作———保增長———產生了衝突。國土資源部預計,經濟刺激方案中80%的項目需要新的土地供應。
城市發展和環境退化侵蝕了有限的耕地,努力挽救迅速減少的耕地是政府近年來的重要工作。但如果北京擔心糧食短缺會引發不穩定,同樣也會擔心經濟低迷引發的社會不穩定。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耕地面積紅線並非一個糧食安全問題。天則經濟研究所的趙農認為這是“社會安全問題”。在福特基金會資助下,趙的研究小組完成了這份極具爭議的報告。報告認為,中國不應囤積土地,而應以進口彌補糧食缺口。中國每年消耗5億噸糧食。目前為止,中國每年的糧食產量都超過這個數字。
有人指責這個研究小組出賣國家糧食安全政策。還有人說,用美國的錢做報告敦促中國購買美國糧食等同背叛。這份報告引發了人們對饑荒的歷史記憶。一位叫蘇琦(音)的作家說:“中國人對饑餓有根深蒂固的恐懼。現在,這種恐懼被那些反對土地改革的人當作了工具。”(作者安東內塔·貝茲洛娃,伊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