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佈會 | 新聞人物

外交政策雜誌:“中國製造”實為“世界製造”

時間:2009-06-12 14:50   來源:環球時報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6月10日文章,原題:“中國製造”之謎

  從鞋到電子產品再到廚房用具,“中國製造”標記無所不在,已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象徵。過去10年,美國每年從中國的進口額激增。似乎一切都來自中國。

  但“中國製造”如今變得有些名不副實。過去20年,供應鏈已經散佈全球。很少有一件產品是某個國家生產。中國往往擅長于生產的最後階段:把零部件組裝起來,然後出口到最終用戶。的確,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的價值包括其他國家的零部件。據最近調查,國內部分(直接貢獻國內經濟增長的部分)佔到中國出口的約45%,其他則來自國外,它們在中國組裝和出售。所以,“中國→越南→美國→日本→中國製造”的標簽可能更接近事實。

  那又怎樣?首先,這意味著美國對華貿易赤字不如看上去那麼龐大。而且,美國與製造零部件的國家的赤字可能被低估。近15年美國從亞洲的進口有所下降,而中國佔美國進口的比重穩步增加。但這並不是說世界停止進口日本、韓國等國的產品。中國只是通過從國際採購零部件、組裝然後銷往國外,“間接”出口產品。

  其次,理解“中國製造”有助於弄清楚另一個謎。自從經濟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出口大幅下滑,但其對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影響有限。這是怎麼回事?鋻於國內附加值佔出口比重較低,中國經濟對出口的依賴度因而只有根據貿易數字得出結果的一半。那些供應零部件的經濟體如日韓等國,也承受了中國出口下滑的痛苦。比如,每當美國少進口一個iPod,中國記錄的出口“下滑”是150美元,但這當中只有約4美元是中國的附加值。換言之,美國每減少一個150美元iPod進口,中國的GDP僅損失4美元,而日本貢獻了100-150美元的價值,因而出口下滑對其GDP的打擊遠遠要大。

  中國加工出口模式在當前經濟危機時期顯得很重要,我們看待貿易赤字的方式或許需要改變。在真正的全球供應鏈的背景下,“中國製造”的更準確叫法或許應是“世界製造”。(作者庫普曼,汪析譯)

編輯:王曉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