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耐心回答臺灣新生的問題。張業亮 攝
一位來自臺灣的北大新生領取了為臺灣學生準備的生活指南資料。張業亮 攝
臺灣新生配“學伴”
9月2日是北大07級新生入學報到的日子。一大早,在通向北大南門的主幹道上,各個院係擺好各自的“攤位”,準備迎接新同學的到來。其中,北大港澳臺辦公室的“攤位”格外引人注目。在這裡,臺灣新生將得到校方為他們提供的生活指南材料,並會得到來自北京大學臺灣研究會志願者的悉心幫助。
上午9時,筆者來到迎新現場,高子涵同學正在裁剪一張張小紙條,紙條上面寫滿了名字。筆者好奇地問道:“這些小紙條是做什麼用的?”
她說:“這些紙條上面寫的是臺灣新生的‘學伴’的名字。每一位臺灣新生都會得到兩個‘學伴’,一個是大陸的同學,另一個是臺灣的老生。
高子涵也是來自臺灣的同學,現在北大法學院讀書,她告訴筆者,這是他們協會推出的幫助臺灣新生儘快適應北大的學習環境、適應大陸生活方式的舉措。臺灣的“學伴”負責幫助臺灣新生學會辦理來往大陸簽注手續,了解怎樣購買機票,如何在大陸尋找打工機會;而大陸的同學則是幫助臺灣新生儘快熟悉北大的校園環境,陪同他們遊覽北京的名勝古跡,在日常生活上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兩位“學伴”幫助臺灣新生儘早順利成為“北大人”。
站在一旁的北大臺灣研究會會長劉澤同學說:“所有的‘學伴’都是熱心的志願者,而且經過了協會的面試選拔。他們熱情,有責任感,喜歡幫助臺灣同學,與臺灣同學交朋友。”
細緻的志願者服務
北京大學對臺灣新生的關照細緻入微。每一名臺灣新生在進入北大時,除了可以得到“學伴”,還能拿到北京地圖、北大地圖以及《臺灣學生在北京實用手冊》等輔助材料。此外,每位臺灣新生還得到了一張精美的課程表。這是北大臺研會為鼓勵臺灣同學從入學的第一天起就努力學習而特意準備的禮物。
一位來北大讀書的臺灣新生在翻看了《臺灣學生在北京實用手冊》之後,讚不絕口,他高興的說道:“這本書就是臺灣學生在北京生活、求學的法寶。真是一冊在手,在京不愁。”
筆者向北大的臺灣老生,北大臺灣研究會前任理事長夏雯震詢問:“現在有多少臺灣學生在北大求學?”他介紹說:“目前,大約有300多名臺灣學生在北大學習,其中有100多名在醫學部學習;在校本部的臺生,多集中在法學、國際關係、中文以及管理學等文科專業。”
此時,來自臺灣的北大藝術學院博士新生曹予恩走了過來,向夏雯震諮詢報到時要注意的問題。當她問道:“明天是不是一定要去體檢時?”夏雯震懇切地提醒她說:“記得一定要按照院係通知的時間去體檢,否則,你會比別人晚拿到你的學生證。”
天漸漸暗了,臺灣新生報到也基本結束。忙碌了一天的迎新志願者終於可以“收攤”了。但是,他們為臺灣新生的志願服務還沒有結束。
臺灣新生說明會
北大未名湖的南側有一處靜謐的三合庭院,小院依山傍水,四週簇擁著茂林修竹。這座庭院就是著名的臨湖軒。9月2日晚上,北大臺灣研究會在這裡為臺灣新生舉辦新生說明會,針對他們入學後生活上可能遇到的問題,提供過來人的經驗。
一位新生問道:“如何去辦理《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的簽注?”幾位志願者做了細緻的回答,除了告訴他辦理簽注的步驟以及注意事項,還順便告訴他從北大到北京市出入境管理局的乘車路線。
細心的夏雯震還把辦證的程式逐字寫在寫字板上,在座的新生如獲至寶,趕忙記下這些經驗之談。
現場氣氛很活躍,新老北大學生的互動很多。新生的問題既有“如何在校內上國際網際網路”,也有“怎樣辦理北京交通一卡通”,還有“怎樣在北大選課”……
在座的老同學對於新生的問題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盡其所能幫助臺灣新生答疑解惑。突然,臺灣新生廖淑志問道:“在北大可不可以不去集體浴室洗澡?”其他新生也很關心這個問題。原來,很多臺灣同學非常不習慣大陸的公共浴室,他們希望澡堂有隔間。
這時,夏雯震同學拿出他的洗澡證,幽默地說:“這洗澡證並非是為了證明我洗過澡,而是可以保證我去勺園。可謂:一證在手,其樂無窮。”這是北大為解決令港澳臺同學頭疼的洗澡問題,而提供的“特殊待遇”,臺灣同學可以憑洗澡證去北大勺園的單間浴室洗澡。
很多臺灣新生得知這個情況後,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他們對於學校無微不至的關懷感到滿意,也對他們在北大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張業亮)
[ 責任編輯:董潔 ]